人形機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見的主角,在現實世界也逐漸站上了“C位”。
能做瑜伽、會吟詩作對、可制作咖啡……日前,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27臺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數量、水準創歷屆之最。
可能有人會問:機器人家族儀態萬千,為何強調“人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一個高度“適人化”的世界,機器人要擺脫單一功能,就需要像人一樣行動,適應現實世界,解鎖更多應用場景。舉個簡單的例子,圓圓扁扁的掃地機器人已經不算新鮮,但你很難想象它可以砍瓜切菜,化身為“人里人氣”的“家庭保姆”。
顯然,這在技術實現已是“next level”。比如,靈活的關節、精巧的控制,是機器人實現類人運動的關鍵。一個關節就是一個電機,一只手能用到20多個關節,哪怕是對人類來說很簡單的動作,從感知、決策再到執行,背后的協同也絕非易事——如果你看慣了機器人笨拙的樣子,便不難想見“越來越有人樣”的含金量。有業內人士總結了人形機器人的“一高五難”:硬件門檻高、軟件算法難、軟硬解耦難、知識積累難、人才聚集難、安全應用難。
縱然存在諸多難關,“人形機器人+”已是大勢所趨。從政策上看,人形機器人無疑是被重點關注的新賽道。如去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轉發出臺指導意見,指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并在關鍵技術突破、產品培育、場景拓展等方面作出系統部署。從技術上看,得益于“腦力”的升級、算力的提高,以及產業鏈的加速形成,機器人的“成人之路”將越走越寬。從產業上看,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中國坐擁全球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產業生態豐富,除了在工業制造、危化品生產等領域優先落地,人形機器人“入戶”同樣潛力巨大。如在解決老年人的照護問題上,人形機器人甚至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應用前景備受期許。
作為科技創新大省和制造業大省,廣東更應乘勢而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廣東共有相關人形機器人企業39家,在全國排名第一。在筆者看來,正如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要點在于協同,搶抓風口亦是同理。在大模型的加持之下,高質量的數據集成是剛需,這就需要各單位開源開放、共建生態。同時,人形機器人是多項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人工智能、新材料、通信協議等技術的共同進步,還是研發、制造、應用等環節的協同創新,都有賴于統籌各方資源,發揮更大合力。事實上,有論者還以電動汽車的成功為例,提出若能集中資源發展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
“在無垠的星辰與冰冷的金屬之間,我找到了你。”去年爆火的動畫電影《機器人之夢》中,對人機共融的探討令人稱道。碳基生命如何面對硅基世界?當機器人的“自主意識”被具象化,會引發怎樣的本體性思考?處在產業的“爆發前夜”,如何迎接“奇點時刻”?把握好技術演進的邊界和節奏,相信時間會用它的方式給出答案。(鐘 頤)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