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四川農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道《“共享冷庫”鏈通農戶增收路》,其中,特別點贊了綿陽冷庫發展。具體為:
到2025年底,我省將基本形成縣鄉村“一張網”和產貯銷“一條鏈”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
“共享冷庫”鏈通農戶增收路
8月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寧鎮的葡萄迎來豐收,但不少種植戶卻愿意將葡萄運往當地農業冷鏈物流中心保鮮儲存。“冷庫可以幫助農戶實現錯季銷售,提升收益。”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冷鏈物流建設關乎農產品品質和農民的“錢袋子”。“十四五”時期,我省持續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暢通農產品冷鏈物流“最初一公里”。
農產品倉儲冷藏設施能有效解決農產品集中上市期存不了、放不得、價低賤賣等問題。2019年以來,我省累計投入資金14.55億元、撬動社會資金近30億元,全省累計新增庫容量118.5萬噸,基本能夠滿足全省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對冷藏保鮮設施的需求。“農產品保鮮貯藏期平均延長60天以上,腐損率降低10%以上,果蔬平均可溢價增收20%以上。”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農產品倉儲冷藏設施建成后高效運行,我省倡導資源共享,避免出現冷庫“用一天閑一年”現象。
金堂縣官倉街道爪龍溪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成都金秀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建的1200噸低溫庫,主要用于蔬菜保鮮儲存。“每年6月至11月存放毛豆、鮮食玉米、茄子等,12月至次年5月存放白花菜、豌豆尖等,實現全年不閑置。”金堂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綿陽市北川縣在全縣推廣“一庫多用”“共享冷庫”模式,獼猴桃種植戶每日電力成本由原來的40—50元下降到5元以內。此外,攀枝花市東區、綿陽市游仙區、內江市資中縣等地開展冷庫多主體聯建聯營,節約裝卸場、電力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等成本三分之一以上。
綿陽市支持3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保鮮庫,預計每村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3萬元;西昌市運用“村集體、社會資本、農戶共同出資”模式建設凍庫,項目年純收入100萬元……以農產品倉儲冷藏設施建設為切入點,我省還探索出壯大村集體經濟、助農增收新路徑。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省內已有近50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農機農資、閑置資產、產業基金等參與項目建設。
預計到2025年底,我省將基本形成縣鄉村“一張網”和產貯銷“一條鏈”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果蔬、肉類、水產品產地冷鏈綜合低溫處理率。接下來,四川將聚焦延鏈補鏈提質效,持續推進“十四五”后半程產地冷鏈物流發展。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