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報訊(記者 余建華 通訊員 金娜 何云芳)“自行化解各類糾紛553起,同比上升98.7%;自行處理消費投訴74起,調處矛盾糾紛23起,成功率達100%。”近日,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成劍斌對轄區內的嘉興商品交易產業園進行回訪,獲悉司法建議發出后,該產業園綜合治理效能持續向好。
位于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嘉興商品交易產業園,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以農副產品交易為主的綜合性商貿物流中心,包括水果、蔬菜、糧油、建陶、水產、物資調劑等六大專業市場。日趨活躍的經營交易持續增添著這里的經濟效益,但由此引發的商事糾紛也日漸增多。
在審理水果市場相關案件時,南湖區法院經常遇到類似交易行為不規范、管理模式粗放等問題,發現市場掛靠經營、轉租經營行為較多。“市場內的糾紛解決功能缺乏系統性的預警防范和化解功能,導致事后糾紛處置成本較高、效果欠佳。”成劍斌說。
于是,南湖區法院院領導多次帶隊赴各個專業市場開展專項調研,聚焦合同、運輸等矛盾多發領域,分析研判市場糾紛類型及特點,深挖糾紛背后深層次社會治理問題,并向嘉興經開區社會治理部發出一份綜合治理類司法建議。
司法建議指出,專業市場商戶多、交易規模大,各類矛盾糾紛種類繁多且頻發。比如,在專業類交易方面存在風險防范意識弱、合同簽訂不夠規范、拖欠貨款,甚至有極少數侵占資金甚至涉嫌詐騙犯罪的行為;在市場管理方面存在場地和營業執照違法出租、轉借、掛靠經營,工作人員隨意簽單、飛單等;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有意無意的商標侵權、泄露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等。
南湖區法院在指出源頭性問題的同時,建議要健全分工明確、有序監管與處置的協調機制,整合屬地街道、市場監管、公安、消防,以及法院等各部門力量,針對不同的風險點以及糾紛類型,各司其職、信息共享、相互借力,匯聚糾紛化解的多元力量。
同時,司法建議提出要構建數字賦能的預警、預防與評估模式,加強數據采集、分析、預測、預警并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和處置流程預案,定期對市場的風險及糾紛化解情況等進行評估和反饋。要從單個市場的成功經驗著手,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培育壯大市場調解力量,提升行業自治水平,推動市場調解組織向更高效、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司法建議為市場綜合治理提供了路徑和方向,我們收到后立即開會研究部署,并做好落實工作。”經開區社會治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設立了市場管理辦公室,街道副書記任辦公室主任,街道平安辦、城市建設管理與生態環境辦公室、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中隊等入駐,打造出“一體化運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解決”的綜合服務平臺。結合工作實際,經開區還將各個市場對接共享法庭、合作律師事務所等,形成多元治理合力,持續提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能力和水平,努力實現“市場糾紛市場解”。
目前,園區內已經設立6個矛盾調解中心、2個共享法庭,各個市場分別與法院點對點建立“2名法官﹢2名市場負責人﹢ 6名調解人員”常態聯絡機制,引導市場先行調解。今年以來,南湖區法院新收涉水果市場合同類糾紛下降6.54%。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