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開平市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組織結構、挖掘治理幫手,推動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實干擔當,把基層干部從“人少事多、權小責大”的文山會海、迎檢考核中解放出來,助力“基層減負,服務加速”。
服務是社區的主業,聚焦群眾需求,提供優質服務是社區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然而,有的社區承擔了一些本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出現偏離主業、精力發散、職能跑偏等問題,不但降低了服務群眾的質量效率,也影響了基層治理的整體推進。堅持減負賦能,當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推動社區工作精準定位、靶向發力,不斷提升服務質效。
“瘦身健體”,服務更準。輕裝上陣,方能信心滿滿;減負松綁,方能活力十足。厘清權力范圍、劃定職責邊界、開出權責清單,既讓社區回歸主業,又讓服務靶向聚焦。不僅可以更好地構建干事創業的良好生態,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著基層社區規范化建設的整體水平。通過減負,讓社區工作者職能更專一、思路更聚焦、服務更精準,真正還原服務群眾、服務民生的本來模樣。
刪繁就簡,服務更全。“小馬”拉不動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人、缺力量。減少原本不屬于社區的工作任務,助力社區集中精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充實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的同時,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通過吸納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鄉村發展,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提升服務專業化、常態化水平。通過刪繁就簡,讓社區能夠實現集中精力辦大事,更好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參與共建共享,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同時,給群眾帶來更多可感可及的驚喜和變化。
提質增效,服務更優。“量”上的削減,帶來的是“質”上的提升。減少牌、單、賬,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聯系群眾、優化服務。在減負的同時不忘賦能,不斷向社區傾斜政策、資源、信息等,如此雙管齊下,必將助力社區工作者不斷充實“工具箱”,種好“責任田”,推動服務質量再上新臺階,形成攜手共謀幸福生活的理想格局。
賦能助實干,增效促擔當。始終聚焦群眾需求,校準服務定位、創新服務方式、充實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效,把基層減負的成果轉化為惠民利民的實效,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薛步橋)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