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頭條相關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綿陽篇章
发稿时间:2024-07-25 08:32   来源: 綿陽日報

  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 (視覺綿陽資料圖)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也是最忠實的記錄者。

  重溫一年前的這個美好時節——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明確提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

  囑托,指明方向;前行,力量倍增。

  一年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綿陽凝聚起奮力前行的磅礴力量,激蕩著勇毅篤行的豪情壯志,涌動起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

  一年來,綿陽堅持創新引領,實施“五市戰略”,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經濟總量躍上4000億臺階,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發展規律、體現綿陽特色、服務國省大局的現代化之路。

  一年來,綿陽牢記囑托、奮筆揮毫,用辛勤汗水努力向總書記、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靚麗的“綿陽答卷”。

  時序更替,一年前勾勒的發展藍圖,已化作大潮奔涌、千帆競發的壯美實踐。

  □記者 郭若雪 尹秦 杜亞菲

  答卷一

  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

  ——乘勢而上,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原動力”。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的綿陽,驅動創新“強大引擎”,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核醫療”是未來醫療領域最具科技含量的方向之一。今年4月,涪江實驗室發布2023年綿陽市核醫學科技進展,涉及醫用同位素和放射性藥物、核醫療裝備兩大類共16項創新成果。

  在探路核醫學的賽場上,綿陽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旋轉門”以及“壁壘”,讓涪江實驗室集聚覆蓋研發、轉化、應用等環節的12家單位進行共建。

  協同創新,共建實驗室,并非易事。綿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創新成果邁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提供“快車道”:一年來,涪江實驗室已取得一系列成果,自主研發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生產的正電子核素已為2000余名患者服務;治療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等疾病的靶向核素藥物已應用臨床等。

  科技創新無疑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綿陽深知,大發展必須大創新。這一年,綿陽進一步打破地域“藩籬”。“云上大學城”集聚了湖南大學、上海交大、澳門科技大學等33所高校,吸引了35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浙江大學葉志鎮院士團隊研制的鈣鈦礦量子點技術應用、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制的管道檢測機器人等多項成果已實現市場化應用。

  這一年,綿陽進一步打破機制“壁壘”。深入實施“科技助理”制度,累計遴選89名科技助理推動企業技術需求與院所、高校技術供給有效對接,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術等科技成果在綿轉化落地。

  這一年,綿陽進一步打破科研、市場“兩張皮”。常態化組織骨干企業逐戶走訪在綿科研院所,探索“技術+團隊+股權”捆綁式科技成果整體轉化模式,推動企業、院所、高校緊密合作。

  創新引領,崛起高質量發展高地。一臺重達10噸的“大塊頭”,從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發往非洲,實現“中國造”醫用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海;

  一家注冊不足3個月的企業——綿陽市五八機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憑技術在特種應用領域異軍突起,收獲意向訂單金額超7000萬元;

  一條新一代集成供能系統中試線,在綿陽科技城新區剛建成,訂單便紛至沓來,產值有望實現8億元,或將改寫儲能行業格局……“產品”衍生為“產業”,“產業集聚”由此“產業集群”,在新能源產業賽道上跑出創新“加速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一年來,綿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深入實施“科技立市”戰略,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轉化,努力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答卷二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

  ——以質取勝,讓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翼齊飛”

  夢想在前,路在腳下。唯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7月16日,在綿陽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生產線上,“綿陽造”首款人形機器人“裝配工”上崗“實習”。兩臺擁有1.7米大體格的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物料搬運和掃碼貼簽等工作。

  這兩臺人形機器人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與長虹公司聯合研制,它們運動速度可達每小時6公里,執行任務輕松靈活,還可最高負載30公斤。

  向“新”而行,行而不輟。經過實踐探索,綿陽有決心、有基礎、有潛力在人工智能領域搶占制高點。

  以制造業“智改數轉”為切入口,綿陽緊緊圍繞人工智能這一全省“1號創新工程”,加快推動產業培育,依托中國(綿陽)科技城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和人工智能學院,推進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以及AI技術在制造業各環節的融合應用,加速制造業“迭代換芯”。

  推動產業創新,綿陽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

  傳統產業煥“新”。筑牢經濟根基,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培育“智改數轉”標桿企業、“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帶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新興產業育“新”。搶占新賽道,培育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及無人機、新型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綿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

  未來產業向“新”。聚焦前沿領域,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商業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拓展創新產業領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源泉”。

  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

  7月9日,在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南首家低空試驗測試中心在綿成立,有力推動研發測試、裝備制造、運營培訓、場景應用為一體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在綿陽成型起勢。

  面對新賽道,綿陽在風口乘勢起飛。綿陽依托北川良好的地理條件和空域優勢,建成綿陽科技城(北川)通航產業園,入駐四川縱橫、四川長鷹等18家企業,總投資超130億元。

  速度的背后,是深入實施“園區提質、企業滿園”和“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以縣域園區為載體做強縣域工業,綿陽強化縣域園區主導產業布局,注重強化項目支撐作用,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推動縣域產業集群發展。

  答卷三

  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

  ——融合共興,讓和美鄉村煥發蓬勃生機

  風吹稻浪,萬物生長。綿陽梓潼縣臥龍鎮金谷村,千余畝高標準農田里水稻長勢喜人,豐收的希望躍然眼前。

  7月21日,村里的制種大戶宋朝波在田間查看病蟲害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作為新農人,我們要多種糧、種好糧,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宋朝波說。

  如何在新時代“天府糧倉”建設中,將“飯碗”端得更牢?綿陽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加強良種和良田的配套,切實回答“哪兒種、種什么、怎么種”的現實問題。

  “三夏”時節,行走在安州區塔水鎮雙埝村水稻制種基地,糧田成方、路渠成網,農田配套設施樣樣齊全。在旁邊的古井村,10余臺挖掘機正在進行田地平整和小田改大田作業,一派忙碌景象。

  良田良種固糧基,良機良法促糧豐。去年,綿陽高標準農田建設量質齊增,新建高標準農田27.9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5.9萬畝,鄉村振興“耕”基不斷夯實。

  不斷做強種業“芯片”。綿陽堅持以“三品”工程為引領,加快建設“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全國種業強市。生豬、糧油、蔬菜三大優勢種業已成功躋身全省乃至全國的重要位置。

  水利興則倉廩實,倉廩實則百業興。今年初,綿陽市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正式啟動,對接全省“一主四片”水生產力布局,以蓄水、輸水、提水、管護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建設為重點,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

  三臺縣常年種植麥冬面積超6萬畝,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麥冬種植區之一。“村里幾乎每家都種麥冬,今年我們種了3畝麥冬,約收獲了4500公斤,按鮮貨每公斤28元來算,可以增收10萬余元。”蘆溪鎮星樓村村民劉曉兵舉著一株顆粒飽滿的麥冬說。

  綿陽大力做好“土特產”文章,“綿字號”特色產業整體成勢——

  圍繞綿陽米粉、涪城麥冬、江油附子、北川苔子茶等特色“金名片”,綿陽以“改良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為思路,叫響“綿陽造”農特產品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暢銷市場,一大批產業特色鮮明的村鎮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創新“農文旅”融合新模式,綿陽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今年暑期前來研學、采摘的游客非常多,周內基本都是滿房,周末和小長假就更不用說了。”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民宿“爾瑪人家”前臺,老板陳艷正向住店的游客介紹村上的游玩項目。

  依托特色水果、自然生態和羌族文化,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文旅飯”。

  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數、旅游綜合收入實現翻番,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文化振興省級樣板村。如今,村里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備,鄉村旅游發展越來越好。

  沃野良田山水美,朝氣蓬勃產業興。放眼綿陽廣袤大地,一幅鄉村振興好圖景已然在望。

  答卷四

  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

  ——生態引領,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盛夏時節,在翠云廊起點梓潼七曲山風景區,5名專職消防員正在對古柏進行人工降溫增濕作業,增加林下可燃物的濕度,降低火災發生率,為古柏保護筑牢“防火墻”。

  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這一年,成立了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蜀道翠云廊梓潼段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決議》等,扎實推進蜀道翠云廊梓潼段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自然生態保護,只是綿陽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的“冰山一角”。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各地一直在不斷用力,始終把綠色生態作為鮮明底色,深入實施“生態美市”戰略。

  位于游仙區的芙蓉溪畔,新橋鎮10余名工作人員搭乘小船,清理芙蓉溪水上的水葫蘆、枯枝敗葉等雜物。隨著夏季氣溫升高,為全方位保障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沿芙蓉溪各鄉鎮、街道常態化開展打撈,減輕對涪江水環境的影響。

  芙蓉溪為涪江左岸一級支流,是全國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設試點河流,也是四川省首條試點河流。

  自建設試點以來,游仙區圍繞系統治理、管護能力提升、助力流域發展三大板塊,呈現“一心七園”布局,按照幸福河湖考核七項標準,將芙蓉溪高標準打造成全國丘區型幸福河湖建設樣板。

  江油市啟動芙蓉溪江油段整治工程,以水文化生態帶貫穿水資源配置片區、水生態修復片區,以水為紐帶,將水文化傳承、水知識運用和水人文生活聯系起來,豐富空間格局,營造自然、生態、和諧的空間環境……

  今年6月底,綿陽市芙蓉溪幸福河湖建設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如今,碧波蕩漾的水面上,白鷺、灰鸛等水鳥不時掠過。

  不僅如此,綿陽還以推動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協同發展為牽引,全面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推動涪江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共抓生態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促綠色轉型、共建秀美家園,努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態共同體”。全市20個國省控考核斷面、11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綠色生態的底色,融進一江碧水,更融進產業中——

  位于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內,行業首條“5G+工業互聯網”智慧顯示生產線,整個工廠的物流自動化率達到95%;

  在三臺縣紡織鞋服產業園,三臺縣佳聯(佳禧)印染公司已升級改造的2條智能產線,正加足馬力生產具備防水阻燃特性的特殊面料。另一邊,老舊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技改完成后,可提高生產效率40%,降低能耗達30%,在節能減排上更進一步。

  今日的綿陽,在綠水青山間,萬物共生;在保護與發展中,浩蕩前行。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從上一個夏天到這一個夏天,綿陽有決心、也有干勁,以“四個發力”為主攻方向,朝著目標,奮楫前行。

  從這一個盛夏到下一個盛夏,綿陽有信心,也有沖勁,以深入實施“五市戰略”為牽引,面向未來,乘風破浪。

編輯:李志



相关新闻: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