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升溫,一些曾被媒體廣泛關注的脫貧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
很多脫貧村地處高山深谷,有險絕奇峻的自然景觀,也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豐富。以四川省涼山州為例,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20余座,高差激流沖蝕地表,懸崖交錯,千溝萬壑。同時,涼山州2000多個村、88.1萬人戰勝貧困的故事,凝聚著“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兼具自然、歷史、人文、思想多重稟賦,讓昔日只能“靠天吃飯”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但記者調研發現,面對不斷增長的文旅需求,一些脫貧村卻倍感壓力,發愁沒有能力端好旅游的“碗”,擔心砸了地方形象的“鍋”。有脫貧村干部表示,村子名聲在外,但苦于沒有企業愿意投資,擔心游客服務跟不上,害怕文旅熱是曇花一現、后繼乏力。
脫貧村發展文旅的基礎比較薄弱,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我國鄉村旅游多為分散經營的“農家樂”模式,優點是經營方便靈活,缺點則是各自為戰、同質化程度高、游客容易審美疲勞。有的村已整村搬遷,山上只有游客少有主人,缺乏經營主體。
對脫貧村來說,比較務實的選擇是因地制宜探索與資源稟賦相適應的運營模式。對于一些熱度較高、資源較好的脫貧村,可實施統一主體運營,構建投資聯合體,鼓勵當地村集體以資產、道路、景觀等入股;對其他熱度不高的脫貧村,可協同參股熱點村項目,吸納多村村民跨村就業,共享文旅發展紅利。
為提升旅游體驗,脫貧村還要圍繞游客所需提供服務。比如,建設旅游環線,實施合理導引分流;按需提供高水準組團導游服務,完善規范標準的實景解說;建成現代化住宿地,提升舒適度和便捷度;豐富特色文創產品,打造網紅打卡點等。
當前正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旅游等服務業被寄望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脫貧村探索發展文旅值得鼓勵,但也要看到,成功的文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具備高度集中的專業運營和功能分工,地方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重點運營好精品項目,待自我造血功能完備后再輻射周邊、強強組網。同時,要避免脫貧村文旅同質化發展,不必村村上項目,可通過利益聯結來歸集資源,力戒“一哄而上”。(謝佼 尹恒)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