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兵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應創新引領,夯實產業體系根基;固本強基,提升產業體系韌性;融合發展,培育產業體系生態;開放合作,優化產業體系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
一是產業規模大,2023年工業增加值接近40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居全球第一位。二是產業體系全,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全部工業門類,2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三是企業實力強,142家企業入選2023年財富500強榜單,數量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23年底,累計培育10.3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達1.2萬家。四是融合升級快,截至2023年底,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五是產業結構優,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合計為49.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多年領跑全球,動力電池產量和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產業結構呈現持續優化態勢。
在肯定成就的同時,應清醒客觀看待我國產業發展的復雜內外部環境。從外部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美西方對我遏制打壓日益收緊,封鎖高端技術和產品出口,加快布局排華供應鏈;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加快崛起,我國產業結構完整性面臨嚴峻挑戰。從內部看,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過渡期,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長期性問題抑制競爭力提升,消費不振、房地產低迷等結構性問題抑制經濟平穩增長。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交織期,應深刻理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意義,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支撐。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應從四方面入手:一是創新引領,夯實產業體系根基。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能力,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前瞻性突破性技術,久久為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各類創新平臺。強化市場導向,健全“揭榜掛帥”長效機制,讓新技術、新產品“用起來”,形成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
二是固本強基,提升產業體系韌性。統籌做優存量產業和做強增量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打造新質生產力,優化“梯度”格局。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提升“鏈條”暢通能力。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實現“塊狀”突破。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有序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形成差異性、互補性格局,打造“區間”協同。
三是融合發展,培育產業體系生態。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制造業附加值。推動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打造數字應用情景,培育數字經濟產業;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作用,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推動制造業與綠色經濟融合,打造綠色制造體系,將綠色要素融入產業發展全鏈條,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四是開放合作,優化產業體系合作。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高質量引進外資企業,服務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產業有序向外轉移,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合作,強化利益共享和產業鏈深度綁定,探索構筑以我為主的安全穩定、暢通高效、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格局。
(原載2024年7月9日《經濟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