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今天,全國一千三百多萬學子將走進考場,全力以赴為夢想而戰。
高考,在當代中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分量,也構成了很多人成長成才的“獨家記憶”。近半個世紀以來,這條中國社會最公平的向上流動通道,始終保持著最普遍的參與度,堅持以知識掌握為考核標準,守護著教育公平的底線,詮釋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箴言。通過高考選拔,中國已有超1億多人進入大學,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持續提升。
龐大的數據背后,是億萬學子改變命運、實現跨越的生動故事,也是中國社會充滿希望的發展篇章。或許正因認同這場考試之于個體家庭、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歷年高考季,從送考情景到試卷難易,從考分錄取到志愿填報,總能成為備受矚目的公共話題。
光陰荏苒,時代變遷,高考的內容、形式一直在與時俱進,而社會對高考的理解、期待也在動態變化。其中突出一點便是——過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高考的代名詞;而如今,已有更多人贊成“高考是奮斗人生的見證,卻不是人生的全部”。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個體成長的“獨木橋”變成了四通八達的“立交橋”,安身立命、人生出彩的機會更多、舞臺更大。隨著這種變化,隨著社會思想的多元分化,也有人質疑考試教育的另一面,稱高考為“工廠”,“扼殺創造力”,或熱衷放大種種“一夜暴富”的故事,渲染“知識無用論”,炒作“小鎮做題家”。如此種種,無非是想表達知識無價值、奮斗無意義,傳遞某種消極“擺爛”的價值觀念。
“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事實上,無論任何社會,無論從哪個起點出發,無論選擇哪條賽道,向上向前的路,都是需要努力去走的。今天的中國,還遠沒有到“躺著數錢”的時候。對整個社會而言,通過教育提升勞動者素質,以高素質勞動力激發創新活力,是贏得未來最堅實的依托。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孩子來說,通過讀書獲取知識、成就自我始終是能夠選擇的最好出路,也是把人生發展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應然選擇。“天道酬勤”“學海無涯”,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候,為自己拼一把,這樣的堅持,何嘗不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充分彰顯?
高考,與其說是一仗定終身,不如說是一場成人禮。在這個賽場,大家都是同樣的“考生”身份,場上恒定且唯一的標準,就是努力拼搏,只要潛心奮斗,一定能贏得更多的人生可能。短短幾天的高考,濃縮了意氣風發的青春,折射著少年中國的激揚,也反映著一代代中國人直面人生、認真生活的態度。真正決定人生命運的,不只是卷面上的分數,更是對進步的渴望、對奮斗的信仰。這也是高考幾十年來教給我們的重要一課。
考場很小,人生很大。耕耘四時,終有所得。時至今日,高考早已和國人奮斗拼搏的精神融為一體。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知識改變命運”,“奮斗創造美好生活”,都是最可靠、最持久的“主旋律”。(杜梨)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