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5日)出版的《四川農村日報》,刊發文章《免調控耐抽薹 “綿陽造”萵筍領跑市場》,聚焦“綿陽造”萵筍的優勢特性,解析“綿陽造”萵筍如何繼續在全國發揮其獨特優勢,引領蔬菜種業的新潮流。全文如下:
免調控耐抽薹 “綿陽造”萵筍領跑市場
□李靜潔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羅敏 文/圖
咬一口嘎嘣脆的萵筍,可涼拌,可涮火鍋,是俘獲川渝人味蕾的蔬菜寵兒。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同為翠綠身軀的萵筍“家族”竟擁有上百個品種。
眼下正是萵筍品種研發的關鍵時期。在位于綿陽市游仙區的四川省內首個萵筍種質資源圃里,科研人員正忙著去雄、授粉等關鍵環節,開啟新一輪萵筍新品種培育。
該資源圃由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于2023年建立,保存了500余份萵筍種質資源,為萵筍新品種的研發和材料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市場需求出發,當前萵筍育種有哪些新趨勢?記者日前走進田間一探。
↑科研人員進行去雄、授粉等關鍵環節。
生長免調控 高樁型“三青”萵筍需求迫切
記者走進綿陽市農科院果蔬研究所萵筍種質資源圃,只見長至1米多高的萵筍枝條上開滿黃色小花,科研人員正小心翼翼進行著去雄和授粉。
“通過雜交育種,我們成功選育出了‘三青’和‘掛絲紅’系列萵筍新品種。”綿陽市農科院果蔬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李家慧向記者介紹。
在萵筍(青筍、萵苣筍、莖用萵苣)大家族中,該系列品種有何優勢?李家慧介紹,全國各地栽培的萵筍品種類型較多,以地方品種種植為主。如福建“飛橋”萵筍、貴州“羅漢”萵筍、成都“掛絲紅”萵筍等。自2010年起,綿陽市農科院深耕萵筍研究和科企融合發展,創制特色種質資源,和企業合作選育多個優良品種。目前,研發并在市場上推廣的萵筍品種多達200多個,其中,“三青”系列萵筍,因皮肉綠、清香味濃備受喜愛。
但“三青”系列萵筍也存在短板。據介紹,因其自然生長存在節疤密、植株矮小、商品性差,生產上需要適量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來保障其商品性和產量。李家慧說,若生長調節劑使用不當,會造成鼓包、裂口、細稈等,影響商品性,進而影響到種植效益。
為解決生產難題,滿足市場需要,從2013年開始,綿陽市農科院選用“三青”系列(優質)、“二青”系列(高樁型)為父母本配制雜交組合,以莖皮綠色、莖肉翠綠色、莖長棒形為選育目標,選育出優質高產高樁型“三青”萵筍新品種“綿高青1號”。
據了解,“綿高青1號”已在我省進行了多點試驗及生產示范,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
應對氣溫升高 耐抽薹品種成選育新趨勢
李家慧介紹,針對當前氣溫偏高,選育耐抽薹的萵筍新品種也是一大研究方向。“不耐抽薹的萵筍品種,在氣溫升高下,先期抽薹會導致商品性差,甚至于絕收。因此,迫切需要培育耐抽薹的萵筍新品種。”
正是在此需求下,綿陽市農科院選育了綠色尖葉、深綠色尖葉、紫色圓葉、紫色尖葉等不同系列耐抽薹性較好的新品種。李家慧進一步介紹道,這些品種不僅耐抽薹能力強,且抗病性強,適應性較廣。
據了解,四川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萵筍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經綿陽市萵筍研發相關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近30年來不間斷研究,“綿陽造”萵筍種子占全國萵筍產業用種的50%以上。
未來,“綿陽造”萵筍如何繼續在全國發揮其獨特優勢,引領蔬菜種業的新潮流?李家慧說:“接下來,我們將依托種質資源庫的優勢,利用分子育種和誘變育種等先進技術,結合選擇育種和有性雜交育種技術,不斷創制出更多優質的新材料,為‘綿陽造’萵筍持續注入新動能。”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