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家博物館領略享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玉龍、去三星堆博物館觀賞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去南越王博物院見識國內唯一完備的漢代絲縷玉衣……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不妨走進一座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寶庫,去感嘆古人的智慧、感受文博的熱度。
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有多“熱”?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5054萬人次。其中,陜西、浙江、廣東等9個省份接待游客數量均超200萬人次。從年齡段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文博游”,享受“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的獨有旅游浪漫。每一份熱愛都不應該被辜負,為更好滿足廣大游客的參觀需求,多地博物館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比如通過追加門票、提前開館、延長時間等舉措,促成游客與中華文化的美好邂逅。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漫步于一座座博物館,它們于靜默中訴說滄桑繁華,在方寸間一覽千年;亦見證國家的歷史,躍動民族的根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聚焦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館各項業務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更好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
先說教育作用。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為公眾提供教育的重要場所。根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2022年全年我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新媒體瀏覽量超過百億人次,成為最大的校外教育體系。此外,通過持續完善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我國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了免費開放。在活動多樣、供給充足的背景下,參觀博物館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
再說研究作用。博物館是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這座橋梁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研究。唯有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才能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此外,從博物館的藏品征集保護到價值挖掘,再到公眾教育、開放服務、文創產品開發等,這些工作都需要以研究為基礎。由此不難發現,博物館的兩大核心職能——教育和研究,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有助于真正實現館內藏品與觀眾的“遇見”與“交流”。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傳承文化血脈,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博物館里記錄古人的“精彩生活”,也藏著今人的“詩和遠方”,充滿趣味又令人遐想。我們期待,在博物館教育與研究職能的充分發揮下,那些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寶貴遺產,能夠在新時代重新閃耀、大放異彩!(靜 子)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