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
5月9日上午8點,四川綿陽游仙區忠興鎮興合村村醫宋文卓來到衛生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AI輔助診療系統,這是他近來新養成的一個習慣。“自從去年衛生室引進AI助手后,給村民們看病用藥安心多了。”宋文卓感嘆道。
“宋醫生,我最近老咳嗽,渾身疼還沒勁,這是怎么了?”衛生室剛開門沒多久,58歲的向愛蓮(化名)便來看診。宋文卓一邊詢問著癥狀,一邊將病情輸入系統里。系統與擁有海量多發病、常見病等病例的國家核心知識庫對接,提取和分析當前患者的病歷信息進行對比,系統提出疑似為“急性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診斷建議,隨后,宋文卓結合自身臨床經驗進行綜合評估,確診向愛蓮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診斷建議的一旁,系統也根據醫生的選擇,列出了推薦用藥、推薦依據和檢查建議等,最終,宋文卓決定讓向愛蓮先吃藥觀察。宋文卓表示,除了輔助診斷和用藥建議這些功能,系統還會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怎么吃藥、飲食、運動和日常注意事項,十分詳細,患者看起來直觀,醫生用著也便利。
“村子里大多都是老人,描述自己的病情有時候詞不達意,現在通了網,我們在平臺上可以直接看到他以往的就診信息,能有更全面的了解。再加上AI輔助診療系統的引進,不僅幫助我們提高了診斷率和準確性,提高了自身醫療技術水平,在面對一些疑難雜癥時,也可以降低誤診和漏診的風險,讓村民們就醫更有保障。”宋文卓說。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健全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分級診療信息系統,推動各級各類醫院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檢驗檢查結果的共享,以及在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間的授權使用。隨后,由國家衛健委組織實施的家庭醫生臨床服務能力建設試點項目正式啟動,旨在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游仙區衛健局信息中心主任鄒銳介紹,游仙區是全國首批27個家庭醫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試點區縣之一。去年9月,游仙區試點項目通過國家項目辦的驗收評審,目前已實現家庭醫生AI輔助診療系統在游仙區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累計通過輔助診療系統完成輔助診斷203萬人次,平均每日約3000人次,涉及使用醫務人員近400人。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