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賽迪四川“2024鎮域經濟500強暨中部100強、西部100強”研究報告發布。
在全國鎮域經濟500強中,四川10個建制鎮上榜,其中綿陽6個,較去年新增4個;在西部100強中,四川30個建制鎮上榜,綿陽12個,較去年增加7個。
足以見得,綿陽鎮域經濟進步大、成長快、成效好。
評論區里,一眾網友像過年一樣,紛紛玩起了諧音梗。“鎮能量”“鎮給力”“鎮精彩”“鎮在崛起”“鄉村鎮興”……看來,有關“鎮”的諧音梗都還不賴,不僅清新脫俗,在輿論場也收獲了正向反饋。
這些諧音梗,誠于中而形于外,看似脫口而出,卻像集體共鳴。“一本鎮經”起來,不難從中覓出綿陽“鎮興”之道的某些端倪。
先說“鎮能量”。
細心的讀者不妨一數,在此次鎮域經濟的“500強”榜單中,江蘇、浙江、廣東又占據了多少席位。東部發達地區之所以綜合實力在全國領跑,顯然,鎮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強是一大原因。進一步留意的話,還會看到,但凡鎮域經濟強的地方,縣域經濟也都不會差,在這個榜單中,從去年起就有2個鄉鎮入圍且今年均有升位的涪城,就是明證。
正是因為看中鎮域的“鎮能量”,去年,綿陽首次以“鄉鎮”為主體,召開了全市性的鄉鎮抓經濟發展激勵試點暨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此前,還出臺九條政策措施,選取了39個基礎條件好、發展動力足、輻射帶動強的鄉鎮(街道),創新開展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以此加快構建鎮域經濟、縣域經濟、市域經濟、流域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現在看來,這一決策是正確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顯著的。
再說“鎮給力”。
鄉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一個區域內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發展壯大鎮域經濟,能夠帶動鄉鎮功能完善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更好滿足農民就業安家需求,促進農業轉移人口低成本就地城鎮化。
去年以來,綿陽立足鄉鎮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原則,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鎮域產業尤其是特色產業。這一思路,恰好與此次賽迪四川在評價中也把原指標體系中的“發展水平”調整為“產業能力”不謀而合,這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綿陽抓鎮域產業的前瞻性思維。
繼續說“鄉村鎮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鄉鎮的工作重心轉到了經濟發展上來,如果鄉鎮不抓經濟,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客觀上講,與城市相比,鄉鎮抓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先天不足,大部分鄉鎮經濟發展不足,財政收入完全靠轉移支付,很多干部缺少經濟工作經歷,鄉鎮抓經濟發展動力不足、能力不強、機制不活等問題比較普遍。針對這一現狀,去年以來,綿陽從增強鄉鎮內生發展動力入手,結合實施“鄉村振興八大專項行動”,夯實基礎、搞好配套、優化服務,不斷提高鄉鎮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提升對鎮域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諧音梗也是民意的流露,不僅能戳中笑點,也常能在不經意間道出真實。至少這次,網友是把諧音梗玩出了新高度。
(新聲)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