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30日),《四川農村日報》刊發《安州區河清鎮 活用扶持金 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機”遇》文章,聚焦綿陽安州利用“央省扶持資金”成立農機專合社,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全文如下↓
安州區河清鎮
活用扶持金 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機”遇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裴玉松
4月22日下午,一臺插秧機穩穩地停入了綿陽市安州區河清鎮七一村的農機廠房里。“新農機為我們開展插秧、收割等農事社會化服務添了新動力。”該鎮聚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波笑道。這個專合社,是七一村為探路集體經濟發展而成立的。
作為省級脫貧村,村集體經濟該如何發展?去年,七一村利用“央省扶持資金”150 萬元成立了農機專合社。“運行4個多月來,營業收入已超10萬元!”七一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應說。
源起
耕作基礎良好
農機服務需求迫切
4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七一村看到,千畝麥田隨風起伏,數百畝油菜長勢正旺。剛犁過的水田,部分秧苗已移栽。
為何選擇走農機社會化服務道路?河清鎮黨委書記王舒婭認為,從地形條件看,七一村及周邊地形平坦、開闊,便于農業機械化操作;從生產條件看,七一村及周邊有耕地1萬余畝、高標準農田2000余畝,當地村民有種植水稻、油菜等糧油作物的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非常堅實!”王舒婭說。
在陳應等人看來,七一村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更是現實所迫:農機服務缺口大。村民馬勝全說,每到春耕或收獲時節,外地的農機大多不愿意來村里,或者加價才能來。“但季節不等人啊!”陳應說,趕上天氣不好,來不及收割,糧食只能爛在地里。
“咱村里能不能成立一個自家的農機專合社?”這是村民們集中反映的迫切問題。去年,村里成功爭取到了安州區委組織部下發的“央省扶持資金”150萬元,用于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駐村工作組、七一村“兩委”決定在農機上做文章,并動員在成都務工的本村村民黃波回村牽頭成立農機專合社。去年12月底,村里用這筆資金修建了農機廠房、辦公室,采購了兩臺拖拉機、一臺無人機等第一批農機設備。黃波以及其他3名返鄉青年加入農機專合社,為村民提供耕地、無人機防護等服務。
路徑
優先保障村民使用
走社會化服務道路
“方便得很,還省錢哦!”提及村里的農機專合社,七一村6組村民馬順金豎起了大拇指。今年,他計劃種5畝水稻,一個電話給黃波撥去,旋耕機就開到了他的田里。不同于挑地、挑時的外地農機,聚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始終將滿足村民耕種需求放在首位。“只要村民田里關滿了水,不管田塊大小,我們隨叫隨到!”黃波說。該專合社還降低了村民農業生產成本,比如犁田每畝至少降低了20元。同時,黃波等人還為村里的五保戶等困難群體免費提供服務。王舒婭認為,用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建起來的專合社,惠民、便民也是重要的職責。
自去年回村后,黃波幾乎就沒有閑下來過。前段時間,他和其他成員帶著農機設備穿梭于田間地頭,用無人機對小麥和油菜病蟲害進行生態防治。馬上又到了插秧的黃金時節,近期,大家又忙著為村里及周邊的村民耕田。
為何放棄月薪過萬的收入,回到農村搞起了農機服務?“今后,農業生產離不開耕、種、防、收、烘各環節的機械化操作,發展潛力巨大!”黃波不假思索地回答記者。
農機專合社成立的初衷,是為七一村集體經濟發展探路。成立以來,農機專合社為1000余畝小麥、1000余畝油菜進行了病蟲防治,犁田超1000畝,業務范圍從七一村擴展到周邊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快速增長。看好未來的發展前景,合作社按計劃采購了第二批新農機,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今后,專合社還計劃走出綿陽,前往成都、德陽等地拓展業務范圍。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