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春耕春灌,為糧食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除了首要的糧食生產,特色農業發展也尤為重要。今年一季度,我省第一產業的增加值達到了857億元,同比增長2.7%,展現出總體平穩的良好態勢。今天的“深讀一季報”,我們就深入全省的特色農業領域,看各地如何立足農業抓特色,量效齊增助發展。
作為四川農業產業版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藥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季度,四川中草藥材產量增長11.9%,在特色農業產業里增長幅度最大,這背后是種植方式的改變和產品品質的提升。在眉山市彭山區的川芎種植基地,種植戶們正加緊收割川芎。由于受到彭山區光熱條件三季不足兩季有余的影響,當地采取了“水稻+川芎”的種植模式進行稻藥輪種,大大提升了川芎的種植面積,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眉山市彭山區公義鎮欣榮村黨委書副書記 閔錫陽:通過大春種植水稻,小春種植川芎,每年的畝產值約在6000元左右。
今年,彭山區的川芎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3萬畝,每畝產量更是達到了240公斤,相比去年增產20%。
眉山市彭山區公義鎮欣榮村村民 趙偉:產量還可以,有一定的收益,也達得到我們的預期。
不僅是川芎,在被譽為“中國麥冬之鄉”的綿陽市三臺縣,這幾天也迎來了“涪城麥冬”的銷售旺季。
記者 施源:天剛亮,綿陽涪城麥冬的交易市場已經火熱開市了,優質的涪城麥冬吸引了來自廣東、安徽、河北等全國各地的采購商,這樣火爆的場景將會一直持續到今年五月底。
“涪城麥冬”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從源頭保證麥冬品質,當地建立了麥冬標準化種植可追溯基地,并開發出了超380種中成藥以及衍生產品,優良的品質也讓產品持續走俏市場。
三臺縣涪城麥冬產業協會會長 王體國:高峰期每天上市量500余車,300余噸,每天成交量達90%。下一步我們重點是提升涪城麥冬產品品質、種生態麥冬;其次是提升麥冬交易市場規格、完善功能、提升市場形象。
在特色產業產質提升的同時,為確保糧食增產增收,耕地保護也被寫入了年初印發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通過全面落實田長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機制等方式“劃”定耕地保護重點。在達州渠縣,當地農技人員為“撂荒地”把脈開出治理“良方”,將1200畝撂荒地用于打造玉米試種基地,如今玉米制種一年的收益可達300萬元。
達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科長 劉天華:目前,全市153個土地整理項目排查整改及31個地方投資項目正有序推進,屆時預計新增耕地27000畝。
此外,作為全國生豬第一大省的四川,也在生豬產業的發展上不斷探索創新。在巴中市恩陽區,為增加產業附加值,當地食品產業園區建設了集養殖、屠宰、精深加工、飼料加工、倉儲冷鏈等生豬全產業鏈,通過向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完成了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
巴中市農業農村局總畜牧師 張軻:可生產培根、肉腸、醬鹵、油炸、調理等六大類上百種肉類制品,綜合產能可達六萬噸,從而實現“賣豬”向“賣食品”的轉變。
一系列政策+創新舉措,推動了我省農業生產的穩步向前數據顯示,一季度,我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57.0億元,增長2.7%。據初步統計,蔬菜產量同比增長4.1%,水果產量增長6.8%,茶葉產量增長5.8%,中草藥材產量增長11.9%。豬肉產量122.5萬噸,增長0.6%。水產品產量44.7萬噸,增長4.5%,農業生產總體平穩。當前正是大、小春交接之時,在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廖祖君看來,要延續農業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抓好“雙搶”是關鍵。
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廖祖君: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預案,比如我們發生極端天氣,怎么把“雙搶”抓好,如果我們農業這個電力出現短缺怎么辦,這些都需要做好預案。我相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農業的發展上面,應該能夠如期地實現我們全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