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彰顯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人民和時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且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紅四方面軍長征第一站、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區域、“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綿陽須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守好紅色文化傳承之正,以新技術拓展傳播路徑創紅色文化以文化人之新,以內外協同與資源共享走紅色文化開放融合之路。
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守好紅色文化傳承之正。綿陽境內共有688處紅色文化遺址遺跡,是“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創新精神等紅色精神的重要凝結地。要充分發揮綿陽本土紅色文化這一柔性力量,關鍵在于將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作為激活紅色資源密匙和展現紅色文化活力的“打開方式”。具體來講,一要加強統籌規劃,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對紅色資源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二要強化資金保障,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及各類經濟實體投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建設和經營;三要制定保護條例。通過立法,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主體、保護標準、保護方法、管理主體、管理責任等具體環節進行明確的規定,厘清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權、使用權和受益權。
以新技術拓展傳播路徑創紅色文化以文化人之新。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全媒體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VR、AR等數字技術為紅色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綿陽急需結合時代特點創新方式、轉換思路,將沉浸式、參與度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兩大核心要素,充分利用豐富多元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終端打造多元化的展覽與傳播模式。一要豐富展示場景。破除過去以圖像、文字以及解說為主的單一展覽模式,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做好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改造工作,打造數字化體驗館、網上虛擬展覽館等,將革命歷史真實情境加以虛擬還原;二要持續發力“三微一端”等新型傳播陣地。推出更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張力的紅色短視頻和微黨課,帶動人民群眾共同重溫紅色精神、紅色歲月、紅色故事,強化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和效能。
以內外協同與資源共享走紅色文化開放融合之路。要放寬視野、廣辟路徑,讓紅色文化有更多有力的依托和更多有效的建設與傳播途徑。一是內部資源整合。綿陽紅色文化資源較分散,各縣市區之間應增強聯合開發意識,將各自縣域內紅色文化資源整合、串聯起來,推出一批市域內跨縣旅游精品線路,充分發揮全市紅色資源的凝聚效應、引領效應和賦能效應;二是讓紅色文化“入大勢”。與當前加快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大勢接軌同步,將紅色資源與當地生態景觀、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在平武、北川、鹽亭、江油、梓潼等有條件的革命老區發展紅色旅游,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勢;三是加強區域合作。高度重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助推區域聯動發展。如:與四川省內紅四方面軍長征線路規劃相融合,同阿壩松潘、紅原雪山草原等紅色旅游區緊密結合聯系起來,向東北經廣元、閬中和通江、南江、巴中等川陜蘇區聯合起來,形成區域聯動的發展態勢。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