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帶著精神趣味、審美風尚和文化溫度,不斷走向大眾、擁抱年輕人,也希望更多年輕人主動參與,以創新表達,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這十多年來,有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了國學經典,愛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會上,中國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代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這樣說;江蘇淮劇博物館演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澄代表也欣喜地注意到,淮劇觀眾的面孔越來越年輕,“比如淮劇《小鎮》走過全國17個省份,演出200多場。我們收獲了不少95后、00后戲迷,我們演到哪兒,他們‘追’到哪兒。”不少年輕人看后說“原來戲劇這么美”,還有的人認為“看戲是一件時髦的事情”。
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這體現了一種文化自信。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傳統文化題材影視、綜藝爆款頻出,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迅速地活起來,熱起來。漢服、中醫、戲曲甚至八段錦,這些過去似乎只為老年人專屬的古老“寶貝”,日漸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年輕人不僅愛上傳統文化,還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分享、交流,將傳統文化帶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一些年輕藝術家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創新,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創意和時代感的作品。這些作品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當年輕人不僅愛上傳統文化,而且還以年輕人獨有的方式,積極傳播傳統文化,這意味著他們正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正在從中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這無疑是對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
在當下文化多元的時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年輕人成為傳統文化傳播與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推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文化能在新時代受到年輕人青睞,離不開相關部門的重視與引導,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大環境越來越好,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得力,群眾基礎就會不斷夯實。同時,傳統文化也不斷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路徑傳播、創新、出圈、圈粉,從而得以在更多年輕世代心中萌芽、扎根、內化直至生生不息。
放眼未來,順應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的趨勢,提升更多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關注,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比如,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讓傳統文化進校園,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以文化經典、文化常識等為主要內容,讓孩子們通過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培育核心價值、弘揚中國精神、筑牢民族根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厚植傳統文化沃土。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小課堂,更在社會大課堂,我們不僅需要通過學校進行普及教育,更需要家庭、社區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特別注重環境的浸潤作用和塑造作用,營造好文化自信的大環境,比如,強化中國傳統節慶活動的儀式感,不斷提升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期待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帶著精神趣味、審美風尚和文化溫度,不斷走向大眾、擁抱年輕人,也希望更多年輕人主動參與,以創新表達,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年輕人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與浸潤,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人的傳承與創新,這是一場多么美好、多么讓人期待的雙向奔赴。 (劉穎余)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