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川觀新聞記者 唐澤文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王亞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其中專門提到: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浙江省金華市赤松鎮北山口村,50%以上村民種植起了佛手,栽種面積超1200畝,根據品質不同,畝均收入5萬—15萬元。村里還探索“旅游+農業”發展新模式,以盆景、苗木、佛手等特色產業為基礎,與附近村落串點成線,打造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帶。
“千萬工程”始于浙江,邁向全國。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因地制宜。去年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共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示范樣板。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向“千萬工程”學到什么經驗?
本期“川渝對對碰”,川觀新聞跨省聯動重慶日報,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南岸區委書記、重慶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許洪斌,一起聊一聊他們眼中的新型城鎮化。
學經驗
我們能向“千萬工程”學什么?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序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最主要的潛力所在。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扎實推進,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城市綜合承載力逐步提高,新型城鎮化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
在這個進程中,我們能向“千萬工程”學到什么?
吳德表示,浙江推進“千萬工程”經歷了不同階段,且不同區域也有著不同基礎條件。“但貫穿其中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說。
比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和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農民群眾期盼中找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始終聚焦制度。”吳德說,我們要保障進城農民的農村“三權”,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同時,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從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
他表示,“千萬工程”先后經歷了示范引領、整體推進、深化提升、轉型升級等四個階段,實現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向“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的迭代升級,這些制度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
許洪斌表示,貫穿始終的文化建設,也是“千萬工程”中尤其需要關注的經驗。
20多年來,浙江按照“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有文化服務中心”的目標。
“就南岸區來看,這里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厚重,我們將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區建設。”他表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將充分利用王樸烈士故居等紅色資源,推動彈子石、龍門浩等歷史文化街區串珠成鏈,更好傳承“紅巖精神”、守護城市文脈。
談思路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如何聚焦人?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核心在人,在今后的城鎮化進程中這該如何體現?
吳德表示,首先要聚焦人的理念。
理念認識上,傳統農民對自身的定位要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我們要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讓轉移人口“有發展”,增強“價值感”。此外,我們還需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完善職業培訓制度,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覆蓋面。
許洪斌認為,從城市角度看,我們需要關注以城留人、以產聚人。“以城留人方面,我們將高質量建設重慶東站樞紐新城,迭代升級長嘉匯城市會客廳,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區,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城市品質,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現代化都市與巴渝和美鄉村融合發展。”
以產聚人方面,許洪斌把重點放在了共建上。
他表示,未來將協同成都經開區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先進制造業,數字內容、軟信產業等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大健康等現代服務業,強化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讓產業興起來、人氣聚起來。
吳德也表示,產業發展將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占有更重要位置。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自然稟賦條件不太好地區的產業發展。“上一個周期,通過多方努力,他們解決了衣食住行問題。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這背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值得我們思考。”
不僅如此,代表們還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兩地還需積極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