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眉靈/文 李強、吳楓/圖片、視頻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舉行,來自四川代表團的“英雄機長”劉傳健走上通道,向中外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
直播畫面截圖
作為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已為公眾所熟悉;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以下簡稱“中飛院”)總飛行師的劉傳健,如何履職盡責?有哪些動人故事?
他的心愿
為建設“民航強國”培養人才
走上“代表通道”的劉傳健,身著帥氣的機長服。2022年,他從川航調任中飛院任總飛行師,但每年仍堅持飛行200小時以上,機長身份仍在。
機長服上有四道杠,分別代表專業、知識、技術、責任。“從成為機長的那一天起,你的每次飛行都肩負著上百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重任,一點都馬虎不得。”這句話被劉傳健時時掛在嘴邊。
2月28日,中飛院位于德陽的廣漢培訓基地,劉傳健為一群即將畢業的學子“面授機宜”。他的課,一開始不是講技術,而是講責任:“我們做學問,成績98分、99分就已經很好了,但是,飛行,我們必須拿100分!差一分都是不及格!”
中飛院被譽為中國民航飛行員的“搖籃”,為中國民航培養了大約70%的飛行員、大約80%的機長。來到中飛院任總飛行師后,每次為老師或學生做培訓,劉傳健第一強調的,一定是責任和安全。
責任,對于作為機長的劉傳健來說,是如何確保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對于作為中飛院總飛行師的劉傳健來說,則是如何更好地推進民航強國建設。
2023年,中國民航業快速復蘇,全國大約有6億人次乘坐飛機出行,其中約2億人次是飛行“常客”。“在發達國家,平均每人每年坐1。5次飛機出行。”在劉傳健看來,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民航發展空間還很大很大。
但要成為“民航強國”,還任重道遠。“中國民航在役的飛機有4000多架,而國產的C919、ARJ21一共才100多架,還不到零頭。”他說,差距如此巨大,靠什么迎頭趕上?人才!中飛院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承擔了諸多科研項目,身為中飛院的一員,在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上盡責,“我堅信,一定能看到民航強國實現。”
他的建議
為低空經濟安全發展護航
飛行汽車、無人機物流……最近,關于低空經濟的相關話題很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劉傳健也“盯”上了這個熱點,并帶來相關建議。
2023年6月,《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向社會公布,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無人機領域首部管理法規,劉傳健極為關注。
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被視作民航業的“兩翼”,與通用航空息息相關的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已超5000億元。低空經濟分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在無人機這個細分領域,產業正呈高速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無人機企業超過1。5萬家,無人機擁有者注冊用戶超過70萬個,無人機注冊數已超過100萬架,年飛行量約2000萬小時。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無人機“黑飛”擾航、失控傷人、偷拍侵權等問題日益凸顯,威脅著航空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劉傳健走訪了全國十余家知名無人機企業以及無人機應用市場,他發現,即便無人機領域有了專門的行政法規,但規范程度遠遠不夠。
調研走訪中,一件事情對他觸動極大:德陽農村,一位農戶用無人機施肥,不小心灑落了部分到隔壁農地,因用肥不同,導致鄰居家的農作物死亡。原本是小事,卻因為沒有判罰的法律依據,糾纏了很長時間,兩家鄰居也由此反目。
“我們的法律法規能不能再完善點?再‘接地氣’點?”他說,群眾渴盼解決的難題,就是人大代表要關切的、要呼吁的問題。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打造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預見,未來低空經濟發展將更為高速和迅猛,“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加快配套規章標準、監管系統的制定和管理,為無人機飛得更好更遠鋪平跑道。”
劉傳健表示,低空經濟的法制規范是個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自己將長期關注,及時建言獻策,為低空經濟的安全發展護好航,為民航強國建設盡全力,這是自己作為民航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責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