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四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其中,單晶硅、多晶硅、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增幅明顯,成為四川制造業增長新的動力“引擎”。
細看這份成色十足的成績單會發現,這些產業背后,無一例外地都“站”著一個甚至多個坐標清晰的重大項目。過去幾年,四川鮮明提出“項目為王”,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省級層面,連續多年每年確定700個左右重點項目,其中,重大產業項目一直占據較高比重。這些項目,有些已經竣工或投入運營,它們兼具產業優勢和城市屬性,代表產業發展的積淀或未來方向,正在成為促進未來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
今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將陸續走進其中的部分項目,帶來《上新了!四川產業“新地標”》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項目名片
成都智算中心
成都智算中心是“東數西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的樣板工程,由智算云騰(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智算云端大數據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于2022年5月10日正式上線,圍繞“昇騰”+人工智能產業,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助力“東數西算”、助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
川觀新聞記者 寇敏芳/文 李強/圖片、視頻
“自貢燈會附近有什么好吃的?”“現在哪個入口排隊少?”……今年春節期間,自貢國際恐龍燈會迎來八方游客,新來的游客接待員也忙得不亦樂乎。
這位新接待員既是一個人,也可以變成千萬人,你看不見它,它卻無處不在。它就是今年首次上線的自貢燈會數字人。從2月4日上線以來,已累計服務游客超5萬人次。游客掃描二維碼進入數字人的世界,關于本屆燈會的一切問題,它都能為你解答,如同自貢燈會版chatGPT。
當自貢燈會數字人為我們服務的時候,它的模型正在成都接受訓練。讓數字人“活”起來的關鍵是算力。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算力“地標”項目——成都智算中心,看這個“最強大腦”,如何“算”出數字新世界。
海報設計 沈曉穎
將“看不見”的數字,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開發自貢燈會數字人的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正依托自主研發的垂類大模型,開發具有不同功能的企業數字人產品,它們可以像自貢燈會數字人一樣充當景區接待員,也可以擔任品牌推薦官、員工培訓師、資料管理員……這些各具功能的數字人,都是在成都智算中心完成“大腦”訓練的。
不僅是數字人的訓練場,成都智算中心涵蓋了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城市智腦平臺、科研創新三大平臺,作為西南地區首個獲批建設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它正在虛擬的數字世界中為實體的千行百業賦能。
成都智算中心
去年召開的成都大運會上,一頭名為“蓉城·夔牛”的“神獸”為氣象保駕護航。它是基于成都智算中心算力等開發的氣象AI模型,可以將天氣短臨預報更新頻次縮短到6分鐘,為賽會期間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氣象服務提供了重要幫助。
茂密山林間,如何圈定火災區域,減少災害損失?交通高峰時,怎樣合理指揮分流,實現道路通暢?全球首個面向跨模態遙感數據的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空天·靈眸”來幫忙,它由成都智算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共同打造,可以讓遙感衛星的“千里目”變得更加精準有神。
自2022年5月上線以來,成都智算中心已與近150家合作伙伴簽署《算力服務意向協議》;與50余家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孵化包括“蓉城·夔牛”在內的多個科研創新模型;與100余家企業攜手合作,在超大城市治理智能化、智能醫療、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交通等場景形成有競爭力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200余個。將“看不見”的數字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全國產化自研設備,夯實數字經濟算力“底座”
人工智能有三個要素:數據、算法、算力。
無論是自貢燈會數字人,還是“蓉城·夔牛”AI模型,對它們來說,想要變“聰明”,首先要“吃”得好。算力是指數據的處理能力,屬于算法和數據的基礎設施,算力中心就像一個人工智能的“飼養場”。
以自貢燈會數字人為例。成都智算中心運營管理部部長向雙介紹,它剛出生還什么都不會,只有一個戴著龍頭帽的小男孩,由它的訓練師把數據“食材”通過成都智算中心平臺不斷喂養給它。過不了過久,它就能熟記燈會的各種信息,包括營業時間、出入口設置、購票攻略、人流分布等。“但這樣還不夠。”向雙說,只會死記硬背的還算不上人工智能,訓練的第二步就是讓它學會“吃飯”甚至是“做飯”,通過一系列算法的應用,讓人工智能擁有推理能力,變得像人一樣自主思考。
自貢燈會數字人(受訪企業供圖)
這一切的實現,基于成都智算中心的強有力的算力基礎設施保障。硬件方面,平臺基于華為昇騰國產自研人工智能處理器,具備高算力、高能效的特點。軟件方面,成都智算中心所采用的基礎軟件,以及算力服務管理平臺、第三方AI平臺、深度學習運營管理平臺等,也是自主搭建而成。該中心聚焦節能增效、降低延遲,按照存儲和計算一體、訓練和推理一體來建設,此前幾乎沒有先例可循。
走進成都智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臺機房,記者見到了“最強大腦”的核心,排列齊整的機柜透著藍光,機柜里的服務器指示燈交替閃爍,片刻未息。成都智算中心首期提供總計300P的人工智能算力,相當于15萬臺高性能個人計算機的算力。 中心實現了全國產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為四川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算力基座。
成都智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臺機房
建設“東數西算”成渝樣板,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標桿
隨著AI大模型的發展,人工智能訓練任務中使用的算力呈指數級增長,催生了算力方面更高的需求。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算力產業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年增長率近30%,目前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
成都智算中心是“東數西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的樣板工程,在服務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創新基礎設施發展能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伴隨著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四川在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版圖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任務。成都智算中心建成投用前,成都市先后摘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牌子,引領全省算力需求不斷釋放。如今,四川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6.5%。
“要真正發揮成都智算中心的核心資源優勢,有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人工智能產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小微企業面臨資金實力不足、算力匹配難應用少等痛點問題,進一步降低算力平臺的使用門檻與成本,有望讓更多潛在用戶實現“算力自由”。
年伊始,成都率先開啟年度算力券申領工作,預計年度發放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算力券是成都市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幫助中小企業使用算力的創新舉措。“去年我們使用了20萬元的算力,通過申領算力券減少了一半的費用。”四川啟睿克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智算中心用戶,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算力券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幫助公司新AI產品快速啟動研發。
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占有率已超過95%,在智慧城市、交通、醫療、遙感、金融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全國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標桿。向雙介紹,目前成都智算中心二期擴容升級工程已提上日程。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