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公益
2024 “一老一小”權益保護持續升級
发稿时间:2024-12-26 10:27   来源: 工人日報
  摘要:法律,是保護每個人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的武器。2024年,法律法規依然在不斷完善。 2024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月20日,最高法通過發布司法裁判助力老年人放心養老、安心養老?!皨寢實彙薄巴唇浖佟薄@一年,進一步保護女職工勞動權益的規定和舉措在各地持續“上新”。最高法、中國殘聯聯合印發十條意見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利地參與訴訟活動……


  法律,是保護每個人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的武器。2024年,法律法規依然在不斷完善。

  2024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月20日,最高法通過發布司法裁判助力老年人放心養老、安心養老。“媽媽崗”“痛經假”……這一年,進一步保護女職工勞動權益的規定和舉措在各地持續“上新”。最高法、中國殘聯聯合印發十條意見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利地參與訴訟活動……

  社會在進步,法治在完善。透過這一個個的細節,法治進步體現在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編者按

  誘騙老年人消費,罰!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病痛增多,迫切希望擁有健康身體,中醫養生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心頭好”,而缺少相應資質的“灰色地帶”也隨之產生。相關法律明令禁止非醫療機構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針灸等活動,在機構名稱、經營項目名稱和項目介紹中亦不得使用“中醫”“醫療”“治療”及疾病名稱等醫療專門術語,不得宣傳治療作用。

  但現實中,不少保健養生會所、美容店的門頭掛著拔罐、針灸、刮痧、經絡按摩等中醫項目,宣傳治療作用,讓老年人陷入“養生騙局”,造成經濟與健康的損失。

  2024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施行。其中明確,經營者不得通過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虛構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務的治療、保健、養生等功效,誘導老年人等消費者購買明顯不符合其實際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務。

  今年10月11日,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一起典型案例。一家美容店以“老中醫”施針誘騙老人,因欺詐被判退一賠三。據介紹,郭阿姨在某美容店做美容時提及自己常手腳抽筋,銷售人員隨即推薦了藥液按摩和針灸服務,稱有專業藥液按摩和“老中醫”施針。郭阿姨購買了服務,開始進行按摩和針灸項目,因后續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郭阿姨與美容店協商退款事宜。協商過程中,郭阿姨發現美容店不具備針灸相關資質,以欺詐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美容店對針灸項目退一賠三。

  法院經審理認為,郭阿姨于美容店處購買的相關服務,旨在“強身健體”,屬于生活消費范疇,雙方之間應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依據相關規定,“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在經營活動中不得使用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中藥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險性的技術方法。”美容店并非醫療機構,也無證據證明實施針灸的人員具有執業醫師資格,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法院判決美容店就針灸服務部分向郭阿姨退一賠三。

  審理法院提示,保護老年消費者的權益,市場主體在經營過程中要合法合規,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對老年群體作出提醒,在追求健康養生時,應選擇具有專業資質的機構,合理確定診療方案,適度消費,保護自身安全。

  護理人員虐待老人,判!

  近年來,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老幼病殘案件偶有發生。如何破解保障養老機構安全這道題?

  2024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涉養老服務民事糾紛典型案例。最高法表示,養老機構作為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經營場所,對入住的老年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對其場所和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無障礙服務。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應當符合合同約定以及質量和安全標準。通過司法裁判,規范養老服務的內容,引導養老機構健康運營,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助力老年人放心養老、安心養老。

  今年4月30日,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公布了重慶首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虐待被看護人案。老人張某某身患阿爾茲海默癥,平時生活難以完全自理,家人因工作原因無法較好地照顧他,于是在經過多方篩選后選擇了江津區某養老院。該養老院設施完備,條件較好,還會舉辦生日會等文娛活動。2021年2月,張某某的家人為老人辦理了入住。

  養老院安排羅某某負責張某某的日常護理,羅某某接受過專業培訓并且持有養老護理員三級職業技能證書。剛開始,張某某生活尚能半自理,自己能夠吃飯、洗澡,也能簡單進行語言溝通,護工羅某某負責對其日??醋o。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的病情逐漸加重,有時光著身體亂竄,甚至隨地大小便等。久而久之,羅某某便對其心生厭煩,為了出氣,多次無故以扇耳光、用抹布打臉等方式毆打張某某。張某某因身患阿爾茲海默癥,無法向家人表明其遭遇。

  2022年7月的一個下午,在養老院房間內,羅某某手抱紙箱面對面將張某某向后推倒,導致張某某頭部撞到窗戶下面的墻壁,接著羅某某扇了張某某一耳光,將張某某拉上床后又用手拍打其后腦勺。張某某家人看望張某某時,發現張某某精神狀態異常、眼中有血絲、走路緩慢,將其送到醫院檢查后報警。經鑒定,張某某顱腦損傷屬輕傷一級。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羅某某作為照顧老人生活的護工,負有看護職責,本應對被看護人悉心照料、保護,但其卻違背職業道德和看護職責要求,多次采用推搡、擊打等方式對被看護人進行傷害,情節惡劣,其行為嚴重損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已構成虐待被看護人罪,依法應當予以懲處。

  根據羅某某的犯罪事實,結合其犯罪情節、危害后果及認罪、悔罪態度,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未成年人利益,護!

  2024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在涉及未成年人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見》,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督促父母當好合格家長,避免離婚糾紛對未成年人產生不利影響,維護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

  “六一”前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亦明確規定,未成年子女表達的意見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并依據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進行裁判。

  今年11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一起該院審理的離婚父母要求變更未成年人監護權的案例。王先生與趙女士在2018年4月辦理離婚登記,離婚協議約定,6歲的長子王一(化名)、1歲的次子王?。ɑ?,均歸母親趙女士直接撫養,父親王先生無須支付撫養費,享有探望的權利。

  2022年6月,王先生接走大兒子王一探望,此后,王一和王先生生活在一起。2023年1月,王先生將趙女士訴至法院,請求由其直接撫養王一,理由是王一不愿意跟趙女士一起生活。

  法院征詢意愿時,王一說愿意隨父親共同生活。經征詢王一父母同意,法院委托青少年社工事務所開展社會觀護。報告顯示,王一性格內向,喜歡弟弟,在與母親、弟弟交流時活潑、幽默;王一表示更愿意和父親共同生活,因為父親陪其玩耍,不要求其參加輔導班、完成作業,且父親家保姆做飯更合胃口,而母親在課內外學習方面對其要求相對嚴格,限制其吃零食,禁止其喝含糖飲料,且其認為母親對弟弟更好,自己存在感不強。

  法院審理認為,王先生違反離婚協議約定、有悖誠信。王先生的行為強行分離和阻斷了王一與母親正常的生活聯絡和情感交流,致王一長期無法與母親親近。時至法院及社會觀護機構征詢王一意愿,趙女士已有近一年的時間沒有見到王一,故法院難以判斷王一表達意愿時對母親的認知是否正常、充分,王一的意愿不足以成為認定撫養關系是否變更的唯一依據。

  據社會觀護報告,結合其心理感受,趙女士雖需要在進一步了解王一需求的基礎上適當調整陪伴方式,同時注重平衡對兩個兒子的愛,但法院無法據此認定趙女士存在不利于王一健康成長的行為。母親相對嚴格要求其學習、限制其吃零食、不許其喝含糖飲料,均有利于王一健康成長。王一雖表達了喜歡隨父親共同生活的意愿,但據其所述原因,法院認為不符合其最大利益。

  依據“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于王先生要求變更兒子撫養關系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審理法官劉艷輝表示,人民法院尊重未成年子女意愿不等于無條件采納,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不僅應體現為程序利益最大化,更應體現為實體利益最大化,人民法院應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審查未成年子女意愿的形成背景及原因,確定未成年子女意愿是否為其真實意愿,是否符合其最大利益。

  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清!

  2024年1月1日,中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重點就規范網絡信息內容、保護個人信息、防治網絡沉迷等作出規定。

  今年3月,最高檢召開“加強綜合司法保護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新聞發布會。發布5件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指導性案例。涉及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詐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未成年人實施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領域。通過檢察建議、公益訴訟等方式,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訴源治理的積極探索,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體現了人民法院能動履職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堅定決心。

  7月中旬以來,網信部門在開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過程中,累計清理攔截涉未成年人違法不良信息430萬余條,處置賬號13萬余個,關閉下架網站平臺2000余個,有力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從嚴處置各類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毒視頻”。網信部門指導重點平臺完善涉未成年人內容審核標準,將管理要求以治理公告、站內信等形式觸達網絡主播,從嚴處置2。1萬余個相關違規賬號,關停直播3。2萬余場。

  北京、河南、貴州等地網信部門深入核查問題線索,解散關閉1500余個提供“掛人”服務的話題、超話、貼吧,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平臺予以從重處罰,相關違法線索已轉公安機關。

  天津、廣東等地網信部門及時核查網民舉報線索,督促平臺加大評論區引流信息管理力度,鏈條式打擊隔空猥褻、性引誘等問題,累計關閉相關違規群組1000余個,配合公安機關查辦案件70余起。

  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網信部門督促屬地電商平臺,深入摸排打擊售賣涉未成年人違規商品問題。專項行動期間,重點網站平臺累計下架相關違規商品4。2萬余個,對1400余個店鋪采取關閉、扣除違約金等處置措施。

  排查下架一批涉未成年人違規應用。專項行動期間,重點應用商店累計排查下架900余個違規APP,對1000余個APP采取上架審核不通過措施,對部分涉嚴重問題的APP開發者,依約采取封禁賬號、凍結賬號下所有應用等措施。(記者 周倩)
編輯:李志



相关新闻: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