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金三角 智匯科技城
上海交大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在綿舉行
綿陽新聞網訊 12月11日,“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暨知聯會綿陽行活動舉行,推動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在綿“沿途下蛋、就地生根”,加快推進院地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
在第十一屆科博會時,綿陽與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簽署《校地合作協議》,開啟了“雙向奔赴”;在第十二屆科博會開幕式上,綿陽攜手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最新科技成果“洛書”超長中子小角散射譜儀。
如何讓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在活動現場,上海交通大學結合綿陽產業特點,“端出”了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10項重點科技成果及30余項科技成果清單。
上海交通大學知聯會副會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鄒建新率先“端出”第一道“大菜”:基于高容量鎂基固態儲運氫技術。“目前,我國正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氫能是實現可再生能源深度利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鄒建新在發布時提到,“鎂基固態儲運氫材料具有可多種方式放氫等多個優勢,已研發了噸級鎂基固態儲氫車。”
如何將創新成果在綿陽“落地生金”,鄒建新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四川作為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省份之一,近年來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綿陽也在積極推進氫能,比如氫能車輛、氫能交通。希望未來固態儲氫技術能夠在綿陽落地,為綿陽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會場內,隨著中子散射表征、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的重點科技成果相繼亮相,不僅讓在場的企業、創投機構負責人“摩拳擦掌”,也讓上海來的“老朋友”有了新期待。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將積極發揮學校多學科優勢,以綿陽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地方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力的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共性技術、中試驗證”為一體的產學研平臺,催生重大創新成果,推動地方產業轉型發展。
為讓科技成果“轉成功”,綿陽創新體制機制,一方面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遴選青年骨干掛職地方擔任科技助理“穿針引線”。另一方面,打造“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科技創新品牌,為科技成果轉化“搭橋鋪路”,常態化開展對接活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記者 郭若雪 唐云峰)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