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策劃出品,由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馮雙白編劇,韓真、周莉亞導演。2022年底在深圳首演以來,已到北京、香港和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新加坡等43座城市巡回演出了222場,場場火爆、一票難求。近日,又喜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也是此次105部獲獎作品中唯一一部舞劇作品。《詠春》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自信的世界眼光,匠心雕琢藝術精品,創新演繹了一個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中華精彩故事。
武舞相融,弘揚“扶弱小以武輔仁”的俠義精神
《詠春》創造性將中華文明的“活態文化”武術與現代舞蹈語匯結合起來,還原了舞蹈本體語言的張力與生命力,激活了我們身上的武俠基因,讓觀者過癮、血脈僨張。在我國古代,“舞”“武”二字互為通假字,但實際差別很大。舞蹈是抒發內心、表達美,武術以攻擊作為出發點,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發力。詠春拳,速度快、幅度小,近身搏擊、以柔制剛,少有大開大合的動作,與舞蹈在表現形式上非常不同。演員們花了一年時間,經過反復的動作打磨和拳拳到肉的真實訓練,使自己的力量更加短促、直接,更加強勁,使武術具備 “可舞性”,舞蹈具有“含武量”,從而在舞臺上呈現出一氣呵成的武術質感和熱血剛勁。劇中主角葉師傅身懷絕技,初到香港雖陷困境,但不驕不躁;面對黑惡勢力欺壓鄉鄰,能挺身而出,贏得大家的尊敬和認可;徒弟加鄰居的豬肉榮更在緊急時刻為其擋住致命一槍,這是以身報德。習武并非濫用武力、以強凌弱,而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尚武精神并非簡單的崇尚武力、比拼誰更厲害。武舞相融,是中國人骨子里習武強身、無懼艱辛人文精神的折射;葉師傅也是我們止戈為武、“扶弱小以武輔仁”中華武德的杰出代表。
雙線敘事,歌詠自立自強、永不言敗的奮斗精神
敘事是劇的基礎,只有通過故事的起承轉合,才能給觀眾帶來藝術的享受。詠春、葉問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舞劇如何講出新意?主創團隊在敘事結構上大膽創新,采用雙線、雙場景交織遞進敘事方式,將“葉問的故事”和“記錄葉問故事的深圳追夢人的故事”兩條線、雙場景跨時空、無縫銜接切換,實現了葉師傅與當代電影工作者的隔空感應、“戲里戲外”的心靈契合。聚光燈下,葉師傅赴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克服各種困難,與各武林門派一同摒棄門戶之見,共同傳承中華武術。葉師傅也從一般的武林中人升華為率領眾人傳承中華武術的英雄,實現了個人人生的升華。另一條線,半世紀后,一群年輕人懷抱夢想奔赴深圳創業,也陷入困境、幾度彷徨,在奮進中通過用燈照亮葉師傅,也感召了自己,最終成功。雙線敘事豐富了舞劇的藝術內涵,提高了藝術審美,還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人生價值的平臺,完成舞劇的現代審美意象再造。我們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位堅守夢想的平凡人,從而將不同時空的中華兒女自強拼搏的奮斗精神與香港獅子山精神、新時代深圳精神相互呼應、同頻共振,激蕩出時空迭代下不變的民族情懷與精神內核。
傳承“雙非遺”,講好嶺南故事、民族故事、內地香港同宗同源故事
《詠春》將詠春拳、香云紗“雙非遺”及眾多的嶺南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劇情和舞臺表現中。詠春拳,作為中國武術南拳著名拳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香云紗又名“響云紗”,是嶺南地區一種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紗比棉布輕薄、比絲綢厚重,輕爽柔潤、不沾皮膚,非常適合炎熱潮濕的嶺南夏天穿著。2008年,香云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葉師傅和演員們的服裝由香云紗制成,燈光下,五彩斑斕的質感和一招一式的美感相映成趣,更顯干練灑脫。當年葉師傅身著香云長衫離開家鄉,香云紗也成為重要的情感線索,寄托著游子對家鄉的眷念與鄉愁。妻子永成與一群女子上演極具嶺南風韻的“響云”群舞,她們頭戴斗笠,身著絳色香云紗,赤足行過海邊溫潤的泥土,并以不斷地下腰、奔跑動作,如同被海浪打回又不斷奔跑,表現出制作香云紗的勞動汗水與香云布匹翻飛起伏的豐收美景。在舞臺和劇情上,鱗次櫛比的建筑置景,逗鳥、正骨、賣豬肉等生活場景,齊聲用粵語朗誦“詠春”祖訓等,都映射出香港與內地同宗同源、民俗相近的歷史人文風貌,嶺南文化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多彩特質。
影舞結合,打造英姿颯爽、更具沖擊力的舞臺光影世界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言,藝術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詠春》的兩位總編導巧妙將舞臺藝術與蒙太奇手法有機結合,借助簡約靈活、旋轉升降的舞美置景,電影質感的光影與大量水墨色極簡的運用,與沉穩強勁的招式相呼應,運用“逆光”“低調光”等獨具氛圍感的燈光切換,配以跌宕起伏、溫婉悠揚的音樂,彰顯出傳統武術、古典舞和現代舞的糅合之美,實現舞蹈的電影化表達。葉師傅與“螳螂拳”等四大功夫門派“掌門人”,長達18分鐘的“巔峰對決”,堪稱全劇的華彩段落。全程沒有暗場換景,簡約靈活、旋轉升降的舞美置景,獨具氛圍感的燈光切換,跌宕、溫婉的音樂,演員糅合了武術進攻、防御與舞蹈的騰挪、滑步,高揚傳統武術、古典舞和現代舞結合的英武與浩然之氣。一襲黑衫的葉師傅拳棍結合、行云流水,連續對不同門派的掌門使出不同招式,無任何停歇,盡顯宗師氣派,干凈利落、剛勁有力,贏得全場掌聲如雷。
多方賦能,建構簡約淡雅、意蘊幽遠的中式審美
中華美學精神不只體現在我國古代的繪畫、書法、歌舞、詩詞、建筑作品中,更是因應不同時代,記入不同的元素和藝術家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舞蹈語言的非文字與抽象性特點,使其更具包容與開放。主創們通過對多種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詩意化提煉,在現代舞美燈光、影像科技、舞美裝置、音樂服化等的加持推進下,讓血脈里的“古典美”與當代審美同時煥發生機,以舞蹈意象建構起內斂灑脫、虛實相生、氣韻生動、簡約留白的中式意境之美。在過招中,不只在乎誰“技高一籌”,更多追尋中國功夫的筋骨與風范,強調天人合一、強身自衛和點到即止。葉師傅與妻子永成的雙人舞,浪漫雋永,一個托舉動作,流露出英雄在妻子面前獨有的“鐵骨柔情”;在“離別”段中,葉師傅妻子永成因思念故土,離開葉師傅回內地,葉師傅一人靜坐舞臺一側,轉臺的旋轉讓永成漸行漸遠,營造出離別的纏綿與不舍。“詠春堂”牌匾的升、降意象豐富,葉師傅抱匾亮相,先豎放在家中地面;經與其他掌門過招后,將匾升到舞臺中央;當弟子豬肉榮中彈后,大家認識到,僅僅依靠個人或一派,是無法對抗黑惡勢力的,必須破除單個門戶之見,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因此“詠春堂”的匾又降下來,不過眾人心中的中華武魂升起來了,共同抵御外辱的氣魄也升起來了。
多媒介助力,推動舞劇出圈出彩、持續綻放魅力
“舞劇藝術”對觀眾的藝術修養、審美門檻有一定要求,在閱讀碎片化短視頻化的全媒體時代,舞劇的宣介傳播更需要加強。“酒香也怕巷子深”,《詠春》出品方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借助網絡技術、創新方式,重點把握一個“潮”字,在英雄與凡人、專業與美感、傳統與青春上更進一步,讓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更喜歡。自2022年12月在深圳保利劇院成功首演后,旋即登陸B站“2022最美的夜”跨年晚會,直播當晚人氣峰值高達3。3億,視頻播放量各平臺超2億,獲得廣泛好評,內容口碑不斷發酵,相關話題登上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話題熱榜……出品方積極利用中央、省市權威媒體矩陣進行品牌傳播,同時借助微博、小紅書、抖音、微信等社交平臺廣泛推廣、互動傳播,還登上央視龍年春晚、“深圳故事”主題推介活動、香港演藝博覽和各地重大藝術節等,借勢傳播。通過媒體的片段選播、資訊口播、后臺探秘和藝術家專訪等形式,兩位編導和演員線上線下與粉絲、網民互動交流,熱度不斷攀升,席卷國內外多個劇場,眾多“詠春迷”千里追劇,跨城連刷;線下到線上,圈內到圈外,帶旺一波波“葉問蹲”“武術熱”風靡全網,引發了各種話題討論,舞劇成功“出圈”。
從“破圈”到“出海”,《詠春》今年登上世界舞蹈殿堂的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和巴黎會議宮,創下中國舞劇在歐洲商演時間最長、場次最多的紀錄,被英國媒體譽為“2024年倫敦最值得觀看的舞蹈表演”。從深圳走出來的《詠春》,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出圈出海創新篇”。我們有理由相信,《詠春》會越走越遠,不斷演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彩故事,以創新的形式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文化、文藝的風采,成為“深圳出品”原創文藝精品的靚麗名片。
(趙東,作者單位深圳市文聯)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