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區棲鳳村紅薯種植基地迎來豐收
工人們忙著將紅薯去莖、裝筐。
綿陽新聞網訊 “小雪”已過,寒風凜冽,11月26日,記者走進游仙區魏城鎮棲鳳村經濟聯合社紅薯種植基地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現場,農機手們駕駛著紅薯收獲機,在一條條深壟間來回穿梭,一個個色澤鮮亮、圓潤飽滿的紅薯破土而出。數十名工人有序排開,滿是泥土的雙手快速地揮動著,熟練且充滿干勁地將紅薯去莖、裝筐,然后將一袋袋沉甸甸的紅薯搬運、裝車。
很難想象,如今喜獲豐收的紅薯種植基地,去年還是一片撂荒地。
過去,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勞動力不足,土地呈零散分布,單獨復耕的成本較高等原因,棲鳳村的50余畝地一直處于閑置撂荒狀態。“大家伙兒看著撂荒的土地都十分心痛。”棲鳳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雨航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棲鳳村開始了撂荒地的整治工作,經過分析研究,發現撂荒地的土壤雖較為干燥,但土層深厚肥沃,結合經濟作物的種植特點,村委會發現這些撂荒地適合種植紅薯,于是,便召集村民平整土地,大力推進復耕復種。
“為了充分發揮撂荒地土壤無農殘、無污染的優勢,在前期考察的基礎上,我們從山東引進了‘煙薯25號’的原種育苗,在50余畝村集體撂荒地上進行復耕復種。”李雨航說:“在村集體種植的基礎上,我們還免費將煙薯苗發放給群眾,并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全村群眾共種植煙薯150余畝,今年全村紅薯產量將達40余萬公斤。”
此外,為了提高紅薯的產量和質量,棲鳳村還圍繞機械化作業技術和種植技術指導等多方面入手,推廣高廂起壟栽培,增密壯苗早栽,對紅薯種、管、收等全程跟蹤指導與服務,大大提高了紅薯的產量和品質。
“當前,我們采用了全機械化的種植模式,從種植初期采取機器起壟,到現在進行機器收割,加之人工輔助,這50余畝紅薯大概3天就可以收完。”李雨航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群眾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紅薯致富增收的同時,還能在基地務工。
“今年村里引進的這個新品種,我們家也種了10畝,每畝產量2000公斤左右,共收了20000多公斤,賣了7萬多元,收入很不錯,明年我們還打算繼續種。”棲鳳村居民雷天秀滿心歡喜地說:“而且這個紅薯口感很好,稀軟流蜜,勝似甜品,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吃。”
好紅薯不愁賣。在紅薯的銷路上,棲鳳村積極創新,發揮主體效應,依據市場需求積極發展“訂單式”農業,暢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寬紅薯銷路,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讓紅薯真正成為集體經濟發展、助推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縷“薯光”。
李雨航表示,下一步,將延伸煙薯產業鏈,充分融合二三產,探索開發煙薯種植研學實踐,推出更多的煙薯深加工產品,進一步走穩增收致富路,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梁靄彬 葉南君 記者 周鈺 李媛媛 文/圖)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