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發現,眼下,偷拍已形成“生產、銷售、安裝、盜攝、交易”的黑色產業鏈,一些人更以此牟取非法利益。作為整個鏈條的源頭,獲取一臺微型攝像頭并非難事。在一些電商平臺、社交軟件上搜索種種隱晦的關鍵詞,就會跳轉出相關產品鏈接。這些產品的介紹頁面,在標注“請勿做違法用途”警示語的同時,仍以“安裝不顯眼”“超清錄像、看清人臉、超長待機”“無燈錄像、不閃光”等宣傳語進行暗示。
近年來,從酒店、民宿再到一些公共場所,偷拍攝像頭可謂“無孔不入”。這其中既有偷拍成本低、打擊不力的因素,也有偷拍器材交易缺少限制的原因。因此,要想遏制越發猖獗的偷拍惡行,有必要做好源頭治理,嚴管偷拍器材的生產銷售環節,減少人們對于遭遇偷拍的不安和恐懼。
遭遇偷拍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糟心事。一旦個人隱私被他人竊取并泄露,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可逆轉、不可挽回且難以估量的損失。無論發生在什么場所,無論發生在什么性別的人身上,偷拍都是違背他人基本意愿的行為。具體來看,偷拍行為是違反《民法典》中規定的侵犯人格權行為。多數情況下,在公共場合內,無論是否以盈利為目的,只要未經對方同意的拍攝,都構成侵犯被拍攝者生活安寧權與隱私權。如果拍攝內容涉及隱私,可以根據《中華人民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要想遏制偷拍行為,既要處罰偷拍者,也要遏制生產、銷售偷拍器材的行為,從源頭上清理滋生偷拍之惡的土壤。根據《刑法》,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此外,公安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禁止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偽基站”設備的規定》明確了竊聽、竊照器材的認定標準,并規定,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器材的,可處30000元以下罰款。
除了要加大對生產、銷售偷拍器材的打擊力度之外,還需要構建科學嚴密的溯源體系,便于追查偷拍器材的源頭及銷售網絡。不妨像管理手機卡那樣對產品進行編碼管理,對購買者實名登記,并規范流轉渠道,對非法生產、銷售行為從嚴懲處。
此外,還要強化公共場所管理者責任,一些偷拍行為多發的行業需定期排查潛在隱患。電商平臺與社交平臺也應加強監管,及時刪除違規商品鏈接并向公安機關報告。
如此,才能從源頭上鏟除滋生偷拍行為的土壤,切實維護攝像頭時代人們的隱私權,讓公眾住宿、出行更有安全感。(史奉楚)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