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餐館給快遞小哥留包間”的暖新聞沖上熱搜。據報道,無論中午客流多火爆,這兩個包間都雷打不動地保留,而且葷素搭配的25元自助餐,快遞小哥花12元就能敞開吃。
特殊的包間,溫暖了快遞小哥,感動了眾多網友。按照商業邏輯,這頓愛心午餐確屬“賠本買賣”,但背后的善意傳遞異常可貴。幾年前,看到快遞小哥無償幫助居民,上述餐館老板深受觸動,隨即萌生了做愛心餐的想法,經過和街道溝通,暖心驛站就此開張,3年來服務近9萬人次,惠及轄區騎手160余人。很多社會企業聽聞此事,也紛紛伸出援手,為店里送去食材,希望老板能把好事兒堅持干下去。相關街道總工會、商會也為餐廳提供了補助,讓愛心故事有了雙贏暖心的結尾。
近年來,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日益壯大,他們四處奔波,流動性強,常年戶外勞動。為改善其工作條件,相關部門、街道等協調商戶建設了不少暖心驛站,吃飯能打折,夏日能納涼,寒冬能取暖,為戶外勞動者撐起一個個“不打烊”的家。在昌平區天通苑北街道,騎手驛站有序分布,休憩解乏、吃飯喝水、充電娛樂等均可在此一站式解決;在東城區崇外街道,商場外廊上線了騎手友好移動餐車,讓戶外勞動者經濟實惠解決吃飯難題。除了基礎服務,一些街道還根據新就業群體的需求,整合沿線便利店、理發店等資源,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升級服務。
暖心驛站,見證了愛心流動,也彰顯了城市溫度。一座城市,從來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建筑森林,更是人們的寓心之所。關注不同群體的所思所想、所需所困,為其提供足夠關懷,實乃城市之責。從更大視野來看,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也能更好激發城市共治潛力。就拿北京來說,這些年精細化治理不斷升級,呼喚更多力量加入其中。而調動更多人一起打理美好家園,離不開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就像一位快遞小哥說的,“踏踏實實吃頓飯,真的是有了家的感覺。”事實證明,在基層治理中注入人文關懷,很可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據報道,一家家“暖心驛站”溫暖了戶外勞動者,許多人也開始做志愿服務活動回饋社區,看望老人、交通引導、垃圾分類,等等。
“同在北京城,都是北京人”。在愛心的“雙向奔赴”中,這座城市越來越和諧宜居,受益的也是每一個人。(范榮)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