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不停的傳送帶、琳瑯滿目的商品、主播天花亂墜的話術……喜歡在直播間買買買的網友,對于這樣的場景見怪不怪。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直播間里很多流水線,實為精心搭建的假場景,引發廣大消費者熱議。
在很多消費者認知中,“工廠直發”“源頭廠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等,意味著更優惠的價格,更極致的性價比。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之下,有些機構和主播了解到消費者的這種心理,開始“投其所好”,用網上下載的靜態圖片、循環播放的錄播視頻、技術合成的虛擬場景等,把流水線“搬到”了直播間,對不少消費者形成了誤導。這些虛假宣傳可能一時獲得了流量和關注,但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并涉及虛假宣傳等問題,長遠來看也構成了對直播行業健康長遠發展的威脅。
直播帶貨創新了消費場景,豐富了消費供給,這一新型商業模式無疑值得肯定。各種亂象屢禁不止,問題在于“臺前幕后”主體多,“人貨場”鏈條長,“線上線下”管理難,消費者舉證難等。有數據顯示,近五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增長10.5倍,同時,投訴舉報的增幅高達47.1倍,明顯高于傳統電商,暴露出行業野蠻生長帶來的種種問題。其中涉及虛假宣傳的輿情數據占比頗高,成為消費者維權的痛點難點。
對于虛假“流水線”,監管必須動真格。例如,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編造虛假場景人設,無底線帶貨營銷等重點問題,劍指編造虛假“扶貧”“助農”“患病”等場景,通過“扮窮”“賣慘”誘導網民購買低質偽劣商品。雖然“流水線直播”具體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屬于擺拍編造虛假場景,應該引起重視。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針對直播的特性和突出問題,從強化信息披露、完善平臺管理等方面作出規定,可以說明確了平臺、直播間和主播“人人有責”。
“鐵打”的平臺,“流水”的直播。不同時間會有特定流行的直播方式,但可能很快就會被新的趨勢所取代,所以監管必須跟上節奏,要壓實各方責任,完善常態化監管機制。尤其是對于直播平臺而言,應該建立更為嚴格的識別、處罰機制,同時設立流量和推廣的限制。有專家建議,應在虛擬場景中添加顯著標識,一旦出現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平臺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下架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3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4.9萬億元,同比增速為35.2%,行業增速相較于早期已經出現一定下滑勢頭。不難想見,如果平臺和從業者再不愛惜自己的羽毛,讓套路“滿天飛”,任由“劣幣驅逐良幣”,遲早會失去消費號召力,被時代所拋棄。(陸夷)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