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拍攝的北京論壇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共話創新發展、共謀文明繁榮——中外嘉賓相聚“北京論壇”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任垚媞、黃昕欣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依然面臨諸多全球性挑戰……我們愿一道,密切關注、積極回應人類面臨的各項重大挑戰,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為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地球家園貢獻專業力量……”
1日下午,北京論壇2024開幕式上,中外政界、教育界、科學界、企業界等嘉賓云集,共同發出莊嚴承諾。
推動文明互鑒、探索創新發展、共謀文明繁榮。這一國際學術論壇2004年由北京大學等創辦,致力于深化全球重大問題研究,為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貢獻力量。20年來,8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就全球性問題貢獻真知灼見。
今年論壇的主題為“創新時代與人類發展”,包括開幕式以及10多個分論壇、專題論壇和海外論壇。3天會期中,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專家學者就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健康、全球經濟變革與中國的創新驅動、人工智能時代的多學科融合等多個話題展開交流,凝聚合作發展共識。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思想、新技術層出不窮,不僅引發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也對國際秩序和人類文明發展提出新的挑戰。”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表示,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和文明傳承互鑒的重要場所,應擔負起更大責任。
應邀前來的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說,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全球化遭遇挑戰。各國仍需在推進全球化進程上有更多作為,特別是要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環境、醫藥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我堅信,創新尤其是由企業引領的創新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韓國SK集團全球董事長崔泰源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他認為,中國在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多年來在生物技術、電動汽車等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技術進步方面的投入“具有重大全球意義”。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杰哈·阿爾貝特·穆魯,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等多位知名學者為與會者分享了各自在科學人文研究方面的成果與思考。
會場內,哲學智慧啟迪人心,科學前沿發現開拓眼界。中外學術思想的交流碰撞深深吸引著觀眾,掌聲和笑聲不時響起。
今年10月以講席教授身份入職北大物理學院的穆魯在會上詳細介紹了他所從事的激光科學研究。他表示,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成就斐然,而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讓他印象深刻。
英國思克萊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吉姆·麥克唐納在報告中闡述了當前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減碳方面的嚴峻形勢。他認為,在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及創新對解決全球性問題至關重要。
“我們仍需要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用系統化思維和方法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推動減排,才能應對全球挑戰。”麥克唐納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