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劉女士(化名)無明顯誘因地出現擔心緊張,煩躁,有時情緒低落,夜間睡眠差,易驚醒,精神差,并反復會感頭痛、頭暈等一系列“小癥狀”。
起初,劉女士認為自己只是簡單的焦慮失眠,且癥狀不嚴重,于是購買并服用了“艾司唑侖片”等藥物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后,劉女士的睡眠有所好轉,但會出現無緣無故的情緒低落甚至傷心流淚,且陣性心慌、精神差、頭腦不清晰、夜間易驚醒等癥狀并未好轉。由于各種病癥對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數周后,劉女士來到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0四醫院)開展治療。
辦理住院后,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0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舒艷立刻對劉女士開展檢查,經標準化的心理測評后,診斷其為焦慮抑郁狀態。“如果患者能早點引起重視,就能更及時地開展治療,對生活的影響也會減小至最低。”舒艷說。
醫生遂對劉女士予以SSRI類藥物(抗抑郁藥)和心理(咨詢)治療。經過醫院神經內科醫護團隊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后,劉女士的情緒和睡眠均有明顯改善,不久后就出院回歸正常生活。
“群眾平日里往往會把‘神經病’和‘精神病’混淆,實際上‘神經’和‘精神’是兩個學科。”舒艷表示,神經科往往更注重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物質基礎疾病,疾病診治的范圍包括大腦、脊髓等。常見病有腦出血、腦梗死、周圍神經炎、帕金森病、癲癇、阿爾茨海默病等。但是如果是精神類疾病,就可以理解為腦的物質基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高級功能活動出現了一些紊亂的癥狀。精神類疾病往往查不出器質性病變,但大腦功能卻出現紊亂。常見病有失眠、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
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多種多樣,一些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環境因素(如創傷或感染)、血管疾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這些疾病常出現表現相同,但病因不同,或者病因一樣,但表現不同。今年住院治療的鄭女士(化名)就是一個典型的病例。
不久前,市民鄭女士在家中突感眩暈、視物旋轉、惡心、心悸并伴有胸悶、伴耳鳴、乏力、大汗、前額昏脹等癥狀。“本以為只是有點頭暈,就躺下休息了。”鄭女士說,沒想到5小時后,她的癥狀并無好轉,遂立即前往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0四醫院)急診就診。
急診醫生對鄭女士進行了頭顱CT檢查,并予以異丙嗪止暈對癥處理,將其收入神經內科。醫生詢問發現,鄭女士有10多年的高血壓、糖尿病,且有冠心病病史,建議其完善心腦血管相關檢查。檢查發現,鄭女士雙側頸總動脈末段重度狹窄,右側椎動脈V1段重度狹窄,且右側后交通有微小動脈瘤。
“鄭女士3支血管病變嚴重,屬于卒中高風險患者,需更加積極控制血壓血糖,預防腦卒中。”舒艷表示,“眩暈是鄭女士身體的預警,如果治療不及時,則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神經系統疾病,舒艷給出了一些建議:
1.健康飲食: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足夠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魚油)和蛋白質來源(如瘦肉和豆類)。減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攝入,限制酒精的攝入。
2.加強鍛煉: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
3.控制壓力:學會管理和減輕壓力,可以嘗試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
4.戒煙:吸煙會增加患者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并對血管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王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