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當天,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應急司、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國記協辦公室共同指導下,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與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國家行動辦公室共同在京舉辦“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2024年健康骨骼科普傳播大會”。與會專家共同呼吁各界關注體重與骨骼健康的密切關系,管好體重,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松癥和脆性骨折的發生。
據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靈芝介紹,確定中國主題旨在倡導傳播更契合我國人群的健康骨骼領域知識和話題,更有針對性地助力公眾的骨骼健康。“管體重、強骨骼”中國主題是為了將體重管理與骨質疏松癥防控相結合,并積極配合體重管理年活動的實施。后續兩家機構還將并聯合多機構推出新版健骨操等實用工具。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夏維波、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章振林,對中國主題進行了解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低體重和過度肥胖都會對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中央電視臺評論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巖松呼吁公眾通過鍛煉管體重、強骨骼,建議增加力量練習和拉伸練習。在防止跌倒導致的骨骼損傷方面,建議50歲以上人群應該注意在浴室安裝扶手,使用防滑拖鞋,在浴室門口和廚房洗菜池旁放置防滑墊,并在家門口放一個凳子,坐下來換鞋和換衣服等。
夏維波:增肌、減脂、強骨骼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表示,體重過低或過高都會增加骨折的風險。雖然隨著體重增加骨密度會相應增加,但研究顯示過度肥胖(BMI≥30kg/m2)后骨密度不會再明顯增加,隨之而來的骨折風險將是正常體重的1。7倍,體重指數每提高1kg/m2骨折風險將增加15%。同時,與“梨型身材”相比,“蘋果型身材”的腹型肥胖人群,腹圍更大、內臟脂肪更多、肌肉量更少,骨折風險會更高。
夏維波教授提示,“管體重、強骨骼”的關鍵是管理體成分,減少脂肪、增加肌肉,同時建議管理體重并不是“餓瘦”,而是要注意均衡的營養和控制總能量的攝入。在強健骨骼方面,建議公眾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負重、抗阻、力量鍛煉,以科學運動促進骨骼健康。
李梅:體形肥胖或消瘦均可能導致骨轉換失衡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教授指出,體內脂肪含量過高時會導致骨轉換失衡,成骨細胞活性減低,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從而導致骨丟失加快,增加骨質疏松風險。此外,肥胖人群往往體內脂肪過多,而肌肉減少,跌倒風險和骨折風險會增高。消瘦同樣不容忽視,它也會導致骨轉換失衡,增加骨質疏松和骨折風險。
針對當下流行的“曬背”現象是否對骨骼健康有幫助的話題,李梅教授表示,曬太陽能夠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鈣的吸收,每天曬太陽半個小時能夠明顯增加維生素D合成,且曬太陽能夠讓人覺得溫暖、舒緩情緒,有助于骨骼和身心健康。
薛慶云:防骨折、防再發骨折
北京醫院骨科首席專家薛慶云提示公眾,脆性骨折可防可治,對高風險患者進行正規的骨質疏松癥治療是降低再發骨折風險的最有效方法。他呼吁社會各界采取積極措施預防脆性骨折與再發骨折。
薛慶云教授表示,脆性骨折作為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最常見的部位包括脊柱、髖部和前臂遠端。脆性骨折初次骨折后前兩年再發骨折風險極高,這種增高可以持續10年甚至到15年,且首次再發骨折的最常見部位與初次骨折部位密切相關。高齡女性是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更需要長期防范骨折。
為了預防脆性骨折,建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平衡的膳食模式,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日照,加強科學鍛煉,遠離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等相關危險因素。
宋純理:達標治療與長期管理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宋純理在會上呼吁:“治療骨質疏松癥什么時候都不早,防治骨質疏松性骨折什么時候都不晚。”
宋純理教授提出“達標治療”和“長期管理”兩個概念至關重要。宋純理表示,許多慢性疾病管理均有設定明確的治療目標,綜合國內外的新進展,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目標建議以骨密度的T值為指標,設定目標為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折風險。宋純理表示,根據權威指南建議,患者一旦確診骨質疏松癥,需進行終身管理。一般單一藥物無法滿足終身管理需求,則需要根據患者的骨折風險評估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方案。由此,通過設定明確的治療目標和采用序貫治療方案,可以更有效地長期管理骨質疏松癥這一慢性疾病,降低患者的骨折風險,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