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是今年國慶假期旅游增長的大贏家。而成就小城旅游的,很大程度上是年輕人。據某知名平臺數據,國慶假期前三天,45%的“奔縣”旅行者都是90后和00后。
特別是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年輕人,更喜“奔縣游”。為什么?因為縣域旅游讓人足夠松弛。遠離高密度的人群,白天漫步山谷,夜晚仰望星空,每天睡到自然醒,隨時隨地親近大自然……擁有這樣的松弛感,才是真的樂享假期。
實際上,年輕人不只是“奔縣游”的主力軍。《2023年Z世代在線旅游洞察報告》顯示,95后、00后已成為未來消費領域的主導力量,貢獻了40%的消費規模。時下,這些年輕群體已是旅游消費多元化、個性化的代名詞。如果縣域旅游能變年輕流量為“留量”,那就果真贏得了未來。
關鍵在于怎么留?縣域旅游恐怕更適合走“小而美”的路子。人們常說,小城故事多。去四川崇州元通古鎮探尋明清歷史故事,到江西景德鎮樂平市學陶瓷,去浙江安吉體驗咖啡制作……年輕人熱衷體驗式消費,更偏愛有故事的“寶藏小城”。縣域旅游只有深挖特色資源,傾力打造獨特的消費場景,把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方式融入旅游體驗,才會激發出遠超本地輻射范圍的消費動能。
“留量”離不開口碑與服務。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小城與大城的時空距離越來越“短”,縣域硬件設施不斷優化提升。接下來,興旺的縣域旅游將更考驗一個地方的服務“軟環境”。只有實打實地提升小城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居住、游玩的體驗,縣域旅游才能經得起深度游、慢旅居愛好者的打量。
“奔縣游”的紅利,不在一次性流量中。然而,與大城市相比,縣域旅游畢竟資源有限。在做好“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文章的同時,與地域相鄰的縣區強強聯手、做大區域優勢,才是正解。(楊博)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