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 王若曄 寧寧
1月22日,在四川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黃強省長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切實肩負‘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大會現場,聽到這句話時,省人大代表、資陽市市長王善平拿筆,在面前的報告上劃下重重的一筆。
當天,“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四川如何扛起重任”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重點。室外寒風凜冽,室內熱火朝天,在熱議、討論中,在觀點碰撞中,凝聚起推動四川經濟急需向好發展的共識。
看擔當
不少代表、委員注意到,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隨后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本次省兩會,都鮮明地提出了四川要“擔起挑大梁重任”。
“中央有要求,四川有行動!”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聯副主席朱琳琳贊嘆。在她看來,四川是經濟大省,挑的這個“梁”,擔子重、內涵深,四川扛起了“大梁”、挑好了“大梁”,就是實現了擔當。
討論中,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真正”二字。2023年,中央要求當年實現經濟運行的整體好轉,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在大家看來,“真正”二字體現了中央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四川的肩負重任。
四川能夠擔起重任。數據佐證:過去一年,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六個經濟大省保持恢復向好態勢,2023年前三季度,六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約44.7%,是全國經濟“頂梁柱”;具體到四川,全年全省經濟運行回升向好,2023年經濟發展跑出了6%的增速,經濟總量首次突破6萬億大關,邁上新臺階。
四川也必須擔起重任。今年,外部環境更加復雜,風險隱患交織疊加,要素約束日益突出,作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四川有責任在嚴峻的形勢下挑起更多重擔,不僅要從量上貢獻經濟增長點,更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的預期目標,“這正是四川有擔當的表現。”省政協委員,四川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杰點贊。他說,當前我省經濟運行整體仍處于恢復期,經濟發展動能還在接續轉換中,在當前經濟體量下保持持續增長必須付出更大的艱苦努力,而6%左右的增速與2023年基本一致,這一預期目標,傳遞出積極信號,也體現出四川跑出“加速度”的決心和信心。
“四川發展的底氣還是很足的。”朱琳琳細數:多重國家戰略正在四川交匯疊加、一大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布局在四川,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了充沛動能……“增強信心和底氣,跳起摸高,相信預期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看態勢
重任在肩,如何向前?
“政府工作報告里已經勾畫出重點。”省政協委員、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毛中根認為,就是堅持把“四個發力”重要要求作為根本遵循,從全國大局把握四川戰略地位,堅決扛起“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務。
挑起大梁,需要動力支撐。“我們公司主要生產鋰電正極材料,這是四川培育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已經匯集了眾多上下游關聯產業以及科研院所,形成了很好的產業生態圈。”省政協委員、宜賓市天宜鋰業科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金權說,管中窺豹,他看到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競爭力——四川已經有了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六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增長6.6%,全省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超過60%,產業發展后勁足。
報告里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代表了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省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沈復民說,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可以推動產業升級,前瞻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形成新的增長動能,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
他注意到,人工智能產業、生物技術、衛星網絡等新興產業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布局和大力發展,力爭今年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是我省基于自身產業基礎和優勢,結合技術與人才儲備情況提出的‘新賽道’,畢竟擴大我省在中西部產業競爭優勢。”
政府工作報告里還提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切實肩負“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
“穩是基礎,進是目標。”省政協委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胡斌解讀:穩,不僅是穩經濟、穩增速,更要穩就業、穩收入。政府工作報告把“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放在了重要位置,重點提到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殘疾人,以及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群體。“他們都是重點就業群體。”在胡斌看來,做好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穩定,對穩定我省就業局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聆聽政府工作報告,省政協委員,省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黃莉還注意到了一個“穩”:更大力度穩外貿穩外資。“這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她表示,以“向西開放”為統攬深化“四向拓展”,大力開展“川行天下”國際市場拓展活動,有助于穩外貿穩外資促開放,并實現穩中求進,提升四川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位勢和能極。
看路徑
目標已定,如何把“藍圖”變為“施工圖”?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點燃內需的“雙引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挖掘和釋放內需潛力,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項目是投資的有效抓手。省政協委員、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注意到,報告提出要“精準抓項目擴投資”。“精準兩字,含義豐富。”他認為,這至少有三層意思:一是對標國家政策機遇抓好項目儲備,待相關政策出臺,有效益的項目即可“上馬”;二是全環節抓項目,從日常調度、到事中事后的監管,推動項目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三是抓經常性的調度,縮短調度頻次,及時做好要素保障,推動項目盡快具備實施條件,做到應開盡開、能開快開,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發揮好項目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消費對四川去年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基礎性支撐作用明顯,今年可以在消費上多下功夫。”毛中根認為,今年是“消費促進年”,可培育智能家居、文旅旅游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壯大消費基礎支撐。“當下臨近春節,可及時抓住節點推出多種多樣的促銷產品,以老百姓容易接受的促銷方式,打造更多新載體、新場景。”
四川挑大梁,也需要全省各地發揮主觀性,形成“你追我趕拼經濟”的氛圍,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成都是重點地區,我們要挑起四川的大梁。”成都代表團多位人大代表表示,成都要更好發揮"壓艙石"和"主引擎"作用,在全省發展中勇擔重任、勇挑大梁。
去年,宜賓GDP超3800億元、總量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增長了7.5%、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陣,“要加快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省人大代表、宜賓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陳勝認為,今年要做大組團經濟發展增量,加快高質量發展。
作為省委省政府支持發展的“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的川中丘陵地區四市”之一,資陽已有謀劃和行動。省人大代表、資陽市市長王善平介紹,將聯動川中四市共建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區域協同發展能級。
“我們是欠發達縣域,增速相對滯后,但也要迎頭趕上,不給全省拖后腿。”省政協委員、巴中市平昌縣副縣長陳雪梅說,將抓住白酒優勢產業、牛肉特色產業努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統計。省政協委員、四川省統計局局長胡品生表態:今年將緊盯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運行情況,加強數據質量管控,全年穩扎穩打,高質量做好統計數據的生產和發布。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