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繁就簡 暖企惠企
我市打響“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品牌
綿陽新聞網訊 現在企業可以通過‘惠企政策一碼通’了解政策,申辦事項也可在‘綿企通’政企服務平臺實現全程網辦。”在市“兩會”期間,“有需必應、無事不擾”成為高頻詞之一,不少參會的代表、委員為綿陽營商環境點贊。
記者獲悉,為以更高標準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去年8月,我市印發《綿陽市打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19條措施》,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改善優化涉企服務,持續打好優化營商環境的攻堅戰。
“19條措施”為綿陽營商環境帶來了哪些看得見的變化?企業最有發言權。
涪城區一家小微企業去年夏天出現不明原因反復停電的情況,導致生產出現困難。公司負責人立即登錄“綿企通”平臺,點擊“訴求反映”板塊,提交了訴求。
接收信息后,平臺工作人員將企業訴求精準推送到相關部門,國家電網綿陽供電公司隨即安排人員到現場檢查情況,第一時間完成搶修,保障了企業正常生產。
“快速響應企業需求,我們在線上就能一鍵提交自己的需求和困難,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減輕了問題反映和解決的時間成本。”該企業工作人員表示。
“19條措施”中明確提出,要暢通企業訴求反映渠道,進一步建好用好“綿企通”政企服務平臺、12345政務服務熱線以及市縣企業家微信群等線上線下平臺和載體,認真及時受理企業各種合理合法的建議、意見、投訴以及困難和問題。
企業“上線”提出問題,工作人員“在線”快速回復,該家企業用電“難題”迎刃而解,正是“19條措施”落實落地的一個縮影。在綿陽,這樣“助企紓困”的場景經常“上演”,“一個APP”“一個微信群”“一場座談會”……多部門聯合,全力為企業提供“全周期、全天候、全流程、全鏈條”服務。
翻開“19條措施工作日志”可以看到:
——公開有效。用好“綿企通”政企服務平臺和企業服務中心,線上、線下雙向發力,召開“優化營商環境面對面”專題座談會。去年,全市共召開座談會192場,參會企業3361家,收集問題2090個,已解決1885個;
——執法有力。清理不符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規定14件,清理涉及產權保護、商標等文件772件,取消綿陽市規范性文件設定的證明事項11項,促進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監管有度。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發《2023年綿陽市部門聯合隨機抽查計劃》等年度引領性文件。去年,全市市場監管領域共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檢查972次,檢查市場主體9520戶次;
——服務有為。已制定《綿陽市惠企政策集成服務改革方案》,加大惠企政策梳理力度,統一惠企政策申報渠道,逐步提升免申即享政策比例。
……
去年以來,我市聚焦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對企業開展全周期保姆式服務,相繼召開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加快打造“四川領先、國內一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響“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綿陽營商環境品牌。
市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著力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在兌現政策上“快”,在解決問題上“準”,在政務服務上“優”,在尊企護企上“真”,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更實作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記者點進“綿企通”APP,在頁面顯著位置正實時公開企業訴求處理的相關數據:已辦結4442件、18件正在處理、完成率99.60%、滿意率99.27%……及時更新的數據背后,正是綿陽政務服務去“繁”就“簡”,用心用情、見效見行暖企、助企、惠企的有力彰顯。(記者 曾晨)“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