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王志艷
在某些高分餐廳頻頻“踩雷”,優質“低分”餐廳卻收獲意外驚喜,近期年輕人紛紛“勇闖3.5分餐廳”,這一波看似反向消費的潮流,令“評分注水”問題引發熱議。
點評功能的興起,本意是為給消費者提供參考,相當于是一份“消費指南”。現在,很多消費者已經習慣吃飯之前,先打開評分平臺搜索篩選再做決定。排名靠前、分數更高的商家,明顯更容易獲客。
因此,為了維持高評分,不少商家沒少花心思。很多人在餐廳都有這樣的經歷,服務員頻頻以贈送餐點、優惠券等方式,“熱情”引導顧客在評分平臺上打高分、寫好評。優惠當前,即便菜品一般,消費者也不大好意思拒絕。還有一些餐廳會通過探店達人、美食博主等專業運營機構去“刷好評”,成本雖高,也還有效果。
“評分注水”,背后正是高評分與高客流量深度綁定的利益邏輯驅使。
“討”來的口碑能撐得了一時,卻撐不起餐廳的“長紅”。日益引起關注的“評分注水”現象,讓消費者用餐體驗打了折扣,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年輕人選擇“3.5分餐廳”是一種提醒——營銷再好、評分再高,只要品質不佳,消費者還是會用腳投票的。“注水”的評分該擠擠了!
而想要把“注水”的評分擠干,須得平臺和商家“兩頭”用力,消費者“中間”使勁。
平臺應建立完善評分機制。評分高低,受多重因素影響。消費評分平臺應當建立更加多元、公平、真實的評價體系,加強對虛假好評、誘導性好評的鑒別和篩選,讓評分更有信譽。比如強化對“刷好評”行為的技術監控,升級算法識別,對違規商家設立懲處機制,或通過規范探店,為平臺用戶提供客觀的“種草”或“避雷”信息作為消費參考等。
商家誠實經營、用心服務才是根本。做生意,還得誠字當頭。多把心思花在打磨菜品口味上,提升服務水平,注重顧客的需求和體驗,自然就留住了他們的心和胃。正如一位從業二十年的店家所說:“‘內功’才是營銷手段的根,消費者的追求最終會回歸到對產品的真實體驗上。”
消費者應善用評價權。如今,吃飯、看電影、購物、出行等消費行為都配有相應的網絡點評機制,身處平臺與商家之間的消費者,點評動作看似微小,卻是參與整個消費信用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慎用、善用手中的評價權,勇于表達真實想法。往小了說,可以降低日常消費“踩雷”的概率;往大了講,是共同努力,構建健康的消費生態,利己又利他。
擠掉評分中的“水分”,還消費者一個可信賴的消費環境,才是餐飲行業維持長久發展的正道。也唯有真好評,才會真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