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成為熱議話題。特別是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單一的鄉村來說,村民的收入究竟應該如何提高呢?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們圍繞這道“必答題”展開了履職。
歲末年初,又是外出務工青年集中返鄉的時節。為了給村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省人大代表余安波決定拉上巴州區天馬山鎮老鎮長李怡波一起,再去給這些“小年輕”做做思想工作。
省人大代表 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黨支部書記 余安波:光村干部這個群體,其實容納量也很有限。如何讓年輕人愿意回到農村?必須要提供一些讓他們留得下來的就業崗位。
李怡波的回答一針見血,不過,余安波也很清楚,要讓大家留在村里,就得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
省人大代表 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黨支部書記 余安波:不管是群眾也好還是返鄉人員,他有了產業就有收益,有了收入在農村就留得住。
為此,他牽頭在村里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巴中市寺南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村里近10名返鄉青年搭建起施展才華的“舞臺”。
省人大代表 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黨支部書記 余安波:我們可以給他歷練的一個平臺,同時也作為我們的村支部書記培養,相當于他就是兩份工作,兩份收入。
2023年,余安波創建的公司營業額達到近200萬元,但他卻不滿足。他認為,靠一家公司還遠遠不能滿足越來越多返鄉青年回鄉發展的多元需求。為此,今年的省兩會上,余安波準備遞交一份關于“多舉措吸引青年人才回鄉”的建議,希望能引發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省人大代表 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黨支部書記 余安波:最大的障礙還是我們的平臺可能不夠多,施展的平臺,換句話說就是就業崗位或者就業機會還是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樣是關于“收入”這個話題,王敏則希望通過一片小小的手工茶,托起廣大茶農的致富夢。作為一名從事川茶手工制茶的省政協委員,在他看來,川茶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細分類別都彌足珍貴。
省政協委員 峨眉山手工制茶協會會長 王敏:樂山市總共有兩千多家茶企,竹葉青以科技為代表,手工茶以文化產品為代表,那么這就是一個雙效驅動,科技茶代表寬度,手工茶文化代表一種高度,寬度和高度相結合,形成立體化發展。
履職一年來,王敏通過培育手工茶技師、成立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帶動茶農種茶等方式,讓越來越多人看到了手工茶的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超過300名茶農因為他的帶動,實現了增收致富。
峨眉山市雙福鎮合江村村民 余長海:一斤(手工茶)大概增值10%的樣子,價格要高得多,人均大概收入現在一般最低三兩萬。
不過王敏發現,目前川茶的手工制茶還沒有規范的質量體系標準,不利于制作和推廣。今年的省兩會上,他準備提交一份關于“實現川茶手工茶振興”的提案,希望通過規范質量體系標準,實現川茶手工茶的“走出去”目標,讓更多茶農因此獲益。
省政協委員 峨眉山手工制茶協會會長 王敏:我們川茶更應該率先制定手工茶的質量體系標準,(在)地域上、品種上、工藝上真正體現我們川茶的特色、特點、特征。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