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師”門店。
川觀新聞記者 闞瑩瑩 燕巧
1月14日下午,成都市錦江區太古里商圈一家名叫“茶茶師”的茶飲店,迎來了周末客流高峰。
古樸的裝修風格,門頭上“藏茶就喝茶茶師”字樣,讓這家店在一眾新式茶飲店中也格外惹眼。
剛剛過去的2023年,新茶飲經歷了一輪加速擴張。《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98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消費服務領域資訊平臺“壹覽商業”長期跟蹤的20家新茶飲品牌以32.5%的增速從2022年底的78324家門店擴張至2023年底的103783家門店。“茶茶師”就是四川本土茶葉企業四川蜀茶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蜀茶集團)在新茶飲賽道上布局的全新業態。
四川作為茶葉大省,去年全省茶葉綜合產值達1200億元,連續3年超過千億元。面對不斷增長的新茶飲市場,不愿做旁觀者的川茶企業已經入局。
新消費場景帶來新機遇
要求現場調制,更加追求健康、風味以及顏值是新式茶飲與傳統奶茶的區別。“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創立之初,強調新鮮芝士、鮮奶替代植脂末的健康概念,完成了傳統奶茶向新式茶飲的變革。
而在當下,新茶飲品牌們正在茶底上開始新一輪的創新。
新趨勢的到來,直觀體現在頂流品牌的產品上。在“喜茶”“霸王茶姬”“茶百道”等品牌菜單中,早期突出“奶霜”“奶鹽”字眼,茶底也是簡單的“綠茶”“烏龍”“紅茶”。現在的菜單,則更強調“鐵觀音”“大紅袍”“鴨屎香”等名優茶底,打出“原茶”概念。
新趨勢,同樣為川茶帶來了機遇。
“業內,我們把供應自四川的茶底原料,稱為‘川胚’。”蜀茶集團總經理陳思遠說。去年,蜀茶集團供應新茶飲市場的原料從前一年的幾百噸上漲到2000多噸,是川內供應量最大的茶企之一。“我們都知道,川茶是不少名優綠茶的原料茶。因此,我們在任意一家茶飲店里購買一款以綠茶為茶底的奶茶,原料很有可能來自四川茶園。”
不只是蜀茶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地方茶廠同樣感受到了熱度。去年,樂山市犍為縣清溪鎮的四川省炒花甘露茗茶有限公司向新茶飲品牌供應了上千噸茉莉花茶、梔子花茶原料。“現在茶廠70%的產品都供應新茶飲品牌,我們即將上新生產線,預計今年供應量可以達到3000噸。”該公司負責人程剛介紹。
機遇來臨,誰先抓住?
根據《2023新茶飲研究報告》,預計2024年至2025年,新茶飲市場規模增速將分別達到19.7%和12.4%。
另外一組數據同樣讓茶企振奮:一家不虧損的新茶飲門店,平均每天要賣出500杯飲品。每一杯飲品中,要8克茶底,一家門店一天就要消耗8斤茶底。以全國頭部的20家品牌計算,一天就要消耗約415噸茶底。
去年,四川毛茶年產量達到40.98萬噸。“四川是產茶大省,能為新式茶飲提供的茶葉等原輔材料非常豐富和充足,將有可能為四川茶產業的發展創造跨越式的大機遇。”成都市茶業工會主席張濤說。
“不同于名優茶生產,對于新茶飲品牌來說,更低的原料成本、更充足的供應量非常關鍵。”在陳思遠看來,機采率更高的四川夏秋茶產區,例如樂山市夾江縣、自貢市榮縣、以及宜賓市等地,成本更低、產量更高,更可能把握機遇。
調整生產工藝也是抓住機遇的關鍵。不同于傳統茶飲,新茶飲品牌需求的原料講究“拼配”的概念。例如在綠茶中加入茉莉花、梔子花,或者其他不同茶底,實現特定風味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更重視終端市場,是抓住機遇的前提。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介紹,茉莉花茶是新茶飲很重要的原材料,茶胚大多來自四川。在他看來,不只是茉莉花茶,新茶飲市場產品需求多樣,茶企可以更重視研發環節,針對市場需求做專門的產品設計,更能抓住機遇。
現在,蜀茶集團新茶飲研發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研發新產品,并不斷向頭部新茶飲品牌送樣,期望踩準市場需求。
丟掉泡杯熱茶的思維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川茶常年被用作名優茶原料。站在新茶飲這條新賽道上,難道還是擺脫不了“為他人做嫁衣”的“命運”嗎?
實際上,一些茶企已經開始嘗試布局本土新茶飲店。
川茶集團新茶飲店“川言茶語”。
除了蜀茶集團的“茶茶師”之外,去年9月,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中式茶飲店“川言茶語”在宜賓一口氣開了4家店面。四川雅茶集團茶業有限公司旗下新茶飲品牌“熾茶”,融入了雅安滎經黑砂非遺文化,首家門店已在深圳開業,成都門店即將開業。
“但對于傳統茶企來說,直接布局茶飲店,需要有創新思維的人才,丟掉泡杯熱茶的思維。”尹軍峰說。此外,要與資本背景雄厚的頭部新茶飲品牌在市場中較量,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和資金同樣不可缺少。
在陳思遠的規劃里,“茶茶師”短期內并不會走大范圍擴張的連鎖路線。“‘茶茶師’的產品以四川特有的藏茶為特色,我們更希望門店能夠為市場發揮打樣的作用。證明這樣一家新茶飲店,全部使用來自四川的特色茶葉,同樣可以實現盈利。打樣成功后,還可以推出川紅工夫等四川特色茶,用這種方式來打響川茶在市場中的名氣。”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