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把滿足殘疾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殘疾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殘疾人的急難愁盼問題,才能持續增強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在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黃強委員說。
“截止到2023年6月,全市有殘疾人37.19萬。”黃強介紹,近年來,全市各級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在企事業單位解決部分殘疾人就業,通過雙創實訓基地、定制課堂、“教育+就業”等方式,特別是殘疾人就業培訓與非遺傳承相結合,增加殘疾人的技能,推進殘疾人就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羌族草編代表性傳承人,黃強創建了羌族草編殘疾人文創基地,對殘疾人開展技能培訓并吸納殘疾人就業,2019年被中殘聯授予全國首批殘疾人文創基地。“從總體上看,除了部分殘疾人通過訂單、產品回收的方式實現就業外,還有的殘疾人手工制作生產的產品沒有合適的銷售渠道、缺乏銷售場所,就業難的問題依然存在。”黃強說。
黃強建議,首先要科學規劃,增設殘疾人就業公益攤位(門店),在綿陽城區及全市各縣(市、區),配合特色街區、特色景區、特色市集的打造,由職能部門牽頭,科學規劃、設計一批特色化、差異化的殘疾人就業公益性固定攤位(門店),銷售殘疾人生產的產品,解決殘疾人靈活就業問題。也可根據街區的特點,在不影響環境、交通的前提下,劃定時間段,設置臨時性公益攤位,鼓勵殘疾人擺攤設點。
黃強建議,在這項工作推進過程中,可引進企業、銀行參與,解決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場地、貨源、資金等問題;提前摸清點位資源,如轄區內景區、商業步行街、公園、廣場等場所的閑置場地、門面等。同時,對全市有意愿通過擺攤開店創業的殘疾人進行摸底調查,統計人員數量及創業門類方向,便于科學規劃點位。
“希望通過上述措施的落實推動,助力助殘扶殘事業長效開展。”黃強說。
(涪江觀察記者 劉晏男)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