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史曉露 視頻 吳楓
圓桌嘉賓:
翟剛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魯榮東 四川省發展與改革研究所高級經濟師、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桂仲成 成都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
縱觀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
四川肩負全國經濟大省和國家戰略大后方的重任,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四川具備完備的產業體系,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等優勢產業已站上萬億臺階,動力電池、晶硅光伏、釩鈦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另一方面,四川也存在工業占比過早過快下降,產業層次總體偏低、轉型升級步伐較慢等問題。
展望2024年,四川新型工業化面臨哪些新形勢?向何處發力?支點何在?四川在線記者對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及企業家代表。
怎么看?
記者: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當前,我省經濟運行整體仍處于恢復期,如何看待新的一年四川工業經濟形勢,面臨哪些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
翟剛: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對我省工業的影響需要重視。特別是當前我省工業正處于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變革關鍵期,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應對好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持續鞏固和增強工業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積極應對挑戰、化危為機。
但從更長的歷史周期和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根本上還是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解決。我們既有直面問題挑戰的信心和勇氣,更有勇挑大梁的決心和底氣。我們的決心和底氣來自于四個方面:
一是突出的戰略位勢。我省是國家戰略腹地,省委省政府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為我省工業更好地承接國家戰略、搶抓產業結構調整機遇、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高維圖景和行動指南。
二是快速的升級階段。我省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的關鍵階段,從國內外發展經驗來看,隨著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和“四化同步”整體推進,工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強勁的發展動能。動力電池、晶硅光伏、新型顯示、衛星網絡、新能源汽車等新增長點快速成長,華虹、一汽紅旗、京東方等強鏈補鏈鏈主企業或重大項目成功入駐,新的發展動能快速蓄積。
四是足夠的發展韌性。我省工業體系完備、門類齊全,發展韌性足、抗風險能力強,特別是工業投資保持高位,一批新的重大產業化項目引進落地,進一步夯實了我省工業穩中向好的基礎。
魯榮東:四川的動力電池產量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晶硅光伏生產基地,以鋰電材料、晶硅光伏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已成為支撐四川工業發展的新動能。
增長的背后,我們也應該看到,產業發展還存在很多風險點。2023年,作為鋰電材料的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50萬元/噸高位暴跌至年末的10萬元/噸;用于生產太陽能電池的硅料也遭遇下跌潮。
分析價格下行的原因,產能過剩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以前我們說傳統水泥、鋼鐵過剩,現在一些新興產業同樣出現過剩現象。2024年,我們要警惕新興產業“內卷”問題,用技術創新尋求差異化競爭,防止過度的相互“搏殺”而分散沖刺產業發展的動能。
桂仲成:作為智能機器人的生產制造企業,我們能夠感受到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為我們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四川傳統產業占比超過70%,它們不同程度面臨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問題,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動力源。
找準未來產業發展路徑,需要市場和技術的“雙向奔赴”,關鍵是要圍繞自身資源和產業特色去做增量。對四川來說,可以率先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進行突破,這些領域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主戰場,同時智能技術在產業的應用還處于初期階段,如果四川能夠加大培育力度,就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怎么干?
記者:
今年,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四川如何發力?
翟剛:今年,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工業興省制造強省,加快推進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聚焦“高、新、優”奮力突破。所謂“高”,就是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徹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持續推動韌鏈強群,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速制造業高端智能綠色轉型;所謂“新”,就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所謂“優”,就是優化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產業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重點從八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鞏固和增強工業穩中向好態勢,落實“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要求;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壯大新質生產力,實施新賽道爭先競速行動;三是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四是以標志性產品為引領推動韌鏈強群,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五是全面實施“智改數轉”行動,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六是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實施工業領域節能降碳行動,支持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碳足跡認證,推動制造過程清潔化提升、資源集約循環利用;七是培育壯大優質企業,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和“領航企業”,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八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提升工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
魯榮東: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分別是創新突破、數字化、產業融合。
產業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圍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四川應發揮好科創資源優勢,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產業新賽道,創造新的增長點。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是我們推進新型工業化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將顯著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為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形成重要支撐。
產業融合,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發展是當下的一個趨勢,通過推動“兩業”共有的技術研發機構、市場營銷網絡和管理運營平臺共建共享,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市場占有率,促進產業鏈延伸、價值鏈躍升。
桂仲成:從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來看,四川和東部沿海城市還存在不少差距,比如,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復合高端人才較少,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關鍵設備、重大應用系統等方面還存在短板。
下一步,需要瞄準這些痛點靶向發力。一是加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一方面構建更加開放有效的專項人才引進政策,另一方面強化人工智能團隊和人才培養力度,例如引導和鼓勵在川高校調整和新增一批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深化“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補齊人才短板。二是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以機器人產業為例,其開發是融合多種交叉學科和前沿技術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軟硬件技術等方面同時發力,通過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前沿科學中心等,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開展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將加快推動相關技術的轉化和產業化。
誰來干?
記者:
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力量,企業強才能工業強。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干事熱情?
魯榮東: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優質的營商環境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土壤。近年來,四川在營商環境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圍繞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制度規則、完善機構設置、建設數字平臺等,政務服務水平有很大提升。
當前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應將提振企業家信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為企業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促進企業擴大生產,要以兌現承諾為落腳點,落實各項政策舉措,切實解決企業反饋的突出問題。比如,有企業反映,在環保治理、安全檢查、碳排放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刀切”等情況;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參與招投標、獲得貸款支持等方面還面臨一些不公平待遇問題。在這些方面,建議加強政策支持,強化法治保障,加強服務效能,為民營企業入市融資、降本減負、市場拓展提供制度支撐,創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化環境。
桂仲成:近年來,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支持企業創新創業,我們也是受益者之一。我們生產的第一臺“道面健康自動檢測機器人”就進入了政府采購清單,順利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示范應用,幫助公司打開市場。
要持續激發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我認為,要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支持。當前,省內的人工智能公司已圍繞交通、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行業需求,開發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生產加工設備。不過,新技術往往會改變行業規則,打破慣性認知,普遍面臨市場推廣難題。如果能夠實施行業應用示范工程,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落地,將為本土智能機器人企業尋求更多市場機會,助力初創期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