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央視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綿陽三臺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污染指數,打造綠色循環農業的做法。
三臺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生豬產業是當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年出欄生豬100萬頭。居高的出欄量高意味著豬糞處理的難題,這一度成為該產業的“堵點”。
“為了保護環境,減少農村面源污染,我們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對養殖場戶開展全覆蓋培訓、現場檢查和指導實施綠色種養循環模式,促進糞污變糞肥,進行還田利用。”三臺縣蘆溪鎮環保干部吳超說。
在三臺縣蘆溪鎮棗河村的一處山頂之上,當地建成的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正在高效運轉,全鎮每天所產生的100多噸畜禽糞污在這里轉變成了清潔的電力能源。
“我們采用全流程、全封閉、無害化、全回收工藝,糞污經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既能發電,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三臺縣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負責人黎劍介紹,糞污經過固液分離剩下的沼渣可以生產成標準有機肥料銷售,沼液則經無害化處理后存進沼液池中,通過沼液網管免費供應給周邊種植戶。
據了解,該中心每天可以處理各類畜禽糞污250噸,發電12000度,年產有機肥5000噸、沼液70000立方米。
依托糞污資源化利用打造綠色循環農業,周邊的土地不僅吃上了“綠色營養餐”,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價值,也橫向延伸了產業鏈,為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在距離三臺縣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不遠處,是該村通過種養循環模式建設的千畝柑橘基地,無害化處理后的沼液通過管網被輸送到這里,成了柑橘的最佳養料。
如今,柑橘長勢良好亟待上市,村民們在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中,鼓起了錢袋子。
柑橘基地負責人劉佳佳說:“用沼液澆灌的柑橘,口感和甜度都要好些,而且一畝地我們要省下60元左右的肥料錢。沼液灌溉的土壤肥力也更好,我們還在柑橘樹之間預留了行間距,準備套種大豆,增加收入。”
記者了解到,僅去年一年,柑橘基地支付給周邊群眾勞務費達100多萬元,帶動當地70多名群眾就業。
據悉,三臺縣堅持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結合現代化農業技術,科學耕作農田,有效控制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實現了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目前,三臺縣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6%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100%。
(柳洪濤 涪江觀察記者 李春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