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森新能源項目 (綿報融媒記者 唐甜 攝)
數讀“第三城”
——8.2%——
2023年前三季度,綿陽地區生產總值以8.2%的增速領跑全省,穩居四川第二大經濟體。
——第17位——
2023年,綿陽位列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50強第17位,兩年提升24位、是全國進位最快的城市,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
——18家——
擁有1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25家國家級創新平臺
2023年12月25日,四川華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價一路飆升到22.2元,上市不到6個月,股價翻了兩番多。
就在同年6月27日,扎根綿陽65年的四川華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豐科技)成功在科創板上市,成為四川國資自己培育的第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對大多數綿陽人而言,很難想象一個在5年前還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的沒落國企,竟能奇跡般地迎來新生。”華豐科技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尹繼告訴記者,那幾天,華豐科技上市的消息在綿陽大街小巷不脛而走,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華豐科技的浴火重生,更像是綿陽華麗蝶變的一個縮影。
起步于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成長于“三線建設”時期的綿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工業城市。進入21世紀,和全國所有的老工業城市一樣,綿陽也面臨金融資本沖擊、國有企業改革、科技迭代升級等多重考驗,轉型之路亟待“破冰”。
綿陽以非凡的氣魄,開啟上下求索。如今,這場火熱的實踐,初露曙光。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綿陽地區生產總值以8.2%的增速領跑全省,穩居四川第二大經濟體。
“高分報表的背后,是綿陽在新型工業化闖出的一片新天地。”綿陽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市委政法委書記黃朝陽告訴記者,近年來,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勢所趨,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綿陽正破浪而行。
古老而年輕、堅定而智慧,被寄予厚望的成渝“第三城”,正走在大道上。
科技創新不斷締造工業傳奇
華豐科技的輝煌,曾在中國工業史書寫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華豐科技的前身是國營華豐無線電器材廠,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國在‘一五’時期成立的防務電連接器科研生產型企業。”尹繼回憶說,此后大約50年里,華豐科技一直都是國內行業的龍頭老大。
但2006年,形勢急轉直下。
“這一年,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搶先布局光連接器的中航光電強勢崛起,憑借領先科技成為行業霸主。”尹繼回憶。
但誰也沒想到,對華豐科技而言,被拉下行業老大的寶座,卻僅僅只是第一塊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由于之前長期引用海外技術,華豐科技逐漸形成技術依賴,弱化了自主研發能力,在軌道交通等關鍵領域的產品競選中落敗,喪失大量市場份額,幾乎陷入長達十年的停滯期。”尹繼感嘆道。
就在看不到希望的2016年,時代之光卻照進現實。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加速前行,2016年左右5G、物聯網技術加速迭代,對元器件的傳輸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速背板連接器市場需求井噴。
這一次,華豐科技把握住了機會,牽頭制定電源連接器IEC國際標準,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為全球提供互連技術服務;
2019年,華豐科技開發出的10Gbps(交換帶寬)、25Gbps速率的高速背板連接器并順利實現了量產,打破了國外廠商在10Gbps以上速率產品的技術壟斷;
2020年,華豐科技研發出的56Gbps背板連接器產品,在通訊設備、數據中心、超級計算機等場景中廣泛應用。
高速背板連接器市場份額國內領先、企業年產值近10億元,憑借科技創新重塑輝煌的華豐科技,如今輕舟已過萬重山。
事實上,華豐科技的“逆勢翻盤”,只是綿陽“科技力”締造的傳奇之一。
比如,成功轉化中物院技術的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國產首創醫用回旋加速器產品,首次實現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在醫用同位素制備領域的應用,成功填補國內空白,是核醫學影像關鍵裝備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科技創新已成為綿陽最鮮明的城市底色。
當前,綿陽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空管監視與通信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25家;
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0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綿陽造”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前三達到22種、全國前三達到51種;
全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GDP比重位居全國前列,“十一五”以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70項;
2023年,綿陽位列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50強第17位,兩年提升24位、是全國進位最快的城市,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
特別是2022年以來,綿陽創新建設“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學城”,積極打造創新聯合體,國產“寬頻帶同軸探針”、裝配式制儲發電一體化氫移動電源裝置關鍵技術等一批產品和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發大功率振動臺驅動器為航天事業逐夢星辰助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中玖閃光FLASH放療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轉化。
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去年1-10月綿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新型顯示、光伏儲能產值增長均達23%以上,連接器、特冶新材2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對各大城市而言,科技創新角逐進入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綿陽正劈波斬浪,在科創賽道跑出“綿陽速度”。
數字化轉型助推產業再上層樓
“你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行業首批‘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2023年12月14日,當記者走進位于綿陽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智慧顯示工廠,該生產線正在抓緊生產一批8K液晶電視。廠區內工業機器人、AVG自動運輸車、全自動物料立體庫讓人應接不暇。
“創始于1958年的長虹,依托機器視覺、邊緣計算等5G與工業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數字化生產,打開傳統家電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局面,成長為集智能家電、核心部件、IT服務、新能源、半導體等產業為主的跨國企業集團。”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新聞發言人饒彬彬告訴記者。
那么,長虹智慧顯示智造工廠“數字功夫”究竟有多深厚?4個數字或許可以窺見一斑。
0。如果客戶今天在網上下單,智能生產系統就會自動抓取信息,判斷物料是否齊套、訂單是否緊迫、生產設備是否有空等,從而進行自主決策,實現0人工干預智能排產。
95%。長虹智慧顯示工廠是第一家將原材料立庫、整機生產線和成品立庫進行無縫集成的工廠,整個工廠的物流自動化率達到95%。
10萬。依托MES(制造執行管理)系統,工廠生產制造流程中生產排產、工藝流程、采購清單、物料準備和成品倉儲等流程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數據采集秒級響應,每秒可查詢處理數據10萬條。
600萬。工廠一共有9條總裝線采,均用多階段混聯的生產模式,一年可實現600萬臺個性化訂單的生產,在中國家電行業率先實現大規模個人化定制服務。
在數字化浪潮中勇當“弄潮兒”,長虹并不是綿陽的個案。
總部位于四川綿陽工業園東區的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臨精工),從“0”到“1”搭建IT基礎、數據中心,實現業務流程電子化、生產過程智能化,打造出柔性、高效、安全、協同的智能工廠新模式,逐漸實現黑燈工廠制造場景。
一夜春風起,百花爭春來。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東風下,綿陽萬千企業紛紛趁勢而上,助力這座城市拔節向上。
當前,綿陽入選全省首批區塊鏈服務基礎設施“蜀信鏈節點建設城市”,重點領域已建成智能工廠27個、數字化車間60個、數字化生產線230余條,重點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79.9%、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7.8%,工業數字化轉型再上層樓。
發展向綠引領城市行穩致遠
一個投資超百億元的大項目從開工到投產要多久?綿陽給出最新答案:10個月!這個速度,也創下了行業建設的新紀錄。
2022年5月,綿陽高新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埃克森)簽約落地,補齊綿陽儲能電池產業“版圖”關鍵拼圖。
“公司致力于為全球廠商提供覆蓋源網側、分布式、家庭儲能三大領域的儲能解決方案,滿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超100億元。”埃克森生產運營負責人童雙龍告訴記者。
據了解,作為母公司首個產能基地,綿陽基地使用100%綠電,致力于打造全球標桿智能化燈塔工廠,已取得由德國萊茵TUV攜手英國建筑研究院聯合頒發的凈零碳建筑認證評價體系的低碳運營卓越級證書,成為國內首個獲凈零碳建筑認證的工業廠房項目。
經濟綠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的過程,就是城市發展潛力和后勁持續增強的過程。在這條綠色發展之路上,埃克森并不是綿陽的獨行者。
在內蒙古包頭、四川冕寧的一粒粒并不起眼的稀土,翻山越嶺抵達綿陽,成為54UH變頻空調永磁鋼、無重稀土54H風電永磁鋼等永磁行業“明星產品”,成為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無人機等行業領域的“寵兒”。
綿陽究竟有何“魔力”,能讓稀土跋山涉水而來,并實現華麗“變身”?
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星永磁)就是答案。
“當前,綠色節能、新能源風口正盛,稀土永磁材料的應用場景從傳統的消費電子向新興領域邁進。”巨星永磁綜合辦主任劉鑫告訴記者,迎著千載難逢的歷史窗口期,2023年5月,巨星永磁投資280億元在綿陽落地建設全球最大的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項目,僅用一年就建成投產,創造行業項目建設最快速度,“用稀土永磁創造綠色生活”的理念加速落地。
正所謂,一子落,全盤活。對綿陽而言,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模式,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就是盤活全局的關鍵一招。
以重大項目為抓手,當前,綿陽正以“綠”為底、向“綠”而行。
2023年以來,綿陽已建成光伏及新型儲能項目6個、在建項目7個,緊盯太陽能電池智能制造、4萬噸磷酸鐵鋰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新型太陽能智慧熱電聯供系統、新能源電池產業園(二期)等重點項目,發展向“綠”、動能煥新引領城市行穩致遠。
(原載2023年12月28日《重慶日報》)
記者手記
跨越300公里 渝綿牽手赴未來
一條涪江串起了四川綿陽、德陽、遂寧、廣元、南充、阿壩和重慶潼南區、銅梁區、合川區,涌動著合作共贏的浪潮。
2023年以來,綿陽發起推動川渝九地產業協同協作、交通互聯互通、生態共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開展涪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研討會等活動20余場次,簽署合作協議20余個,持續深化涪江流域沿線城市間的交流聯動,掀起“雙圈”內合作共進的小高潮。
四年彈指一揮間,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重慶和綿陽的熱烈牽手,也揉進了歲月的痕跡。
對綿陽而言,北碚是最親密的城市。早在2020年,兩地就結為友好城市,“綿碚”合作風生水起。截至目前,兩地43項合作事項全部完成,共建重大平臺10個,共推重大改革事項11個,三年行動計劃已圓滿收官。
除了政府之間的雙向奔赴,企業間的合作也漸入佳境。比如,長虹集團與重慶國際復合材料開展智能微粉產業園智能制造互聯網項目合作,綿陽東材科技與重慶德凱實業公司進行技術合作,隆瓴科技與重慶賽力斯就N91車機項目尋求合作,預計金額達2.1億元……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科技協作是攜手共進的點睛之筆。近年來,綿陽創新建設“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已入駐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搭建起兩地企業和科研院所無縫銜接的橋梁。
川渝一家親。既然是一家人,重慶、綿陽串門走親戚、相互“扎場子”自然是常事。2023年以來,重慶、綿陽互邀參加智博會、西洽會、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等展會,舉辦“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綿陽造”重慶行、2023年第三屆“巴山蜀水·運動川渝”體育旅游休閑消費季等活動,參加在重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峰會……在頻繁的你來我往中,重慶、綿陽的感情也快速升溫。
(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