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區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內一片風吹稻浪的景象,醞釀著豐收的喜悅。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連日來,在安州區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風吹稻浪翻滾,一派喜人長勢。田埂上,技術人員正利用無人機為水稻授粉、施肥,一架架無人機在田間上空進行低空作業,白色顆粒狀肥料如雨點般灑落田間,稻穗輕輕搖曳。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作為全省傳統產糧重地的安州,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進入七月后,收獲后的土地又迎來風吹稻浪的盛景。園區耕地面積達2.2萬余畝,先后入選國家水稻、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全國農藥化肥“雙減”示范基地和四川“天府菜油”示范基地,2022年度省四星級園區。
7月31日,記者在園區看到,部分水稻已經結出累累稻穗,醞釀著豐收的喜悅。園區的實驗基地內,“川油81”“龍庭300”“慶油8號”等高產優質新品種各占五分地,一字排開進行同田對比試驗。“園區與省市農科院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先后篩選新品種35個,推廣新技術5項,園區水稻、油菜單產分別高于全省130公斤和70公斤。引進培育23家糧油加工企業,簽訂生產收購合同,水稻、油菜籽收購價格均高于市價。”安州區農業農村局檢驗檢測站站長劉鷹介紹。
龍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是位于園區的一家全國示范社,現代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里,140臺套機械裝備有序排開,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的檢修、保養。合作社副監事長張怡介紹,合作社主要服務于秀水、花荄、黃土等片區,一年服務面積約3.8萬畝。該合作社不僅是服務主體,還是經營實體,他們流轉了1700余畝農田,開展機械化耕種示范。
“我們堅持不懈發展特色農業,通過實施綠色化、規模化、科技化,加快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致力將優質糧油打造為安州的‘金字招牌’”。秀水鎮黨委副書記李小波介紹,近年來,園區圍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三大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依托園內的國家級農機專業合作社,整合各類作業機械382臺套,園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既要看規模、看效益,更要看能否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作為一個“年輕”的現代農業園區,安州區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大力推廣“園區+農戶”“園區+公司+農戶”等合作模式,帶動全區糧油生產水平全面提升,提高糧油生產效益,保障糧食安全。“在這里,農民有穩定的集體分紅收入、入股分紅收入、勞務收入、流轉收入。”李小波表示,2022年,園區農戶土地流轉收入1500余萬元,帶動就業3500余人,實現勞務收入1300余萬元,園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618元,高出全區20.6%、全省53.2%。
不僅如此,園區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大力推廣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基礎上,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以盤活閑置宅基地為突破口,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增收。園區新建的農業培訓中心和宴會接待大廳不僅完善了園區功能,還激活了農村“沉睡”資源,助推一、三產業不斷融合。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安州區聚焦“2+3+4”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優質糧油、水稻制種、稻蔬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逐步形成“一線兩區五業十園”產業發展格局。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過程中,安州將繼續對標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的奮斗目標,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圍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三大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力求走出一條糧油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全力推動農業大發展、鄉村大振興。”安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志勇表示。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