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井桃源”將傳統場景與現代休閑巧妙結合
鉆井、采鹵、曬鹵、煎鹽……7月6日下午,“行進涪江·川渝九地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聯合采訪組走進了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為干屏村“宋井桃源”,感受當地將傳統制鹽場景與現代休閑農業相結合,唱響農文旅融合“田園牧歌”,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子。
看保護 如何守好宋代制鹽遺產?
古民居錯落有致,鉆井采鹵各類制鹽體驗,白墻黛瓦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去年國慶節前夕,宋井桃源正式開園,景區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卓筒井非遺文化和體現宋風古韻的管咸市為核心,將傳統場景與現代休閑相結合。
在廣袤田間設置16處非遺體驗場景,再現鉆井、采鹵、制鹽流程,卓筒井遺址略小比例復原現場,現場工作人員演示了宋代古老的卓筒井制鹽工藝流程。北宋慶歷年間,卓筒井取鹵技術已在蜀地廣泛使用,成為當時大規模制鹽不可替代的一項民間技術。卓筒井一般深約130米,井口直徑10厘米至13厘米,占地兩平方米左右。鹵水提取上來后,再經過汲鹵、曬鹵、濾鹵、煎鹽等程序,便造出人們生活所需之鹽。
大英縣十分重視對古文物和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卓筒井成功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在對卓筒井文物的持續保護中,注重保護各時期的鹽井,保護全套工藝流程、全套設施和周邊景觀,重視傳統工藝和非遺文化的傳承。
當地已培育非遺傳承人30余人,編排四川曲劇《卓筒小井》,推動蓬萊大樂、象山花鑼鼓等非遺文化常態展演,讓保護和傳承有效結合。
看利用 如何不讓“金字招牌”蒙塵?
除了古法制鹽,宋井桃源還規劃有大地景觀區、綜合實踐教育區、商業中心以及親水度假區等區域,通過桃產業觀光帶與農旅產業觀光帶形成鏈接。作為大英縣首個鄉村振興精品示范村項目,宋井桃源按照“政府引領+市場主體+村企共投”的運營管理機制,引進專業運營團隊。
通過場景復現,宋井桃源目前已構建起“宋驛”“宋村”“宋節”三大組團。
“宋驛”以國潮元素展示桃、鹽文化,構建青年文化聚落驛站,村民參與鹽鹵溫泉民宿經營、文化體驗經營,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豐富活動。
“宋村”復原宋代街巷,整個街區的亮化打造出宋風街區氛圍,將傳統與現代休閑結合,村民經營多種體驗、研學業態,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宋節”以宋代節慶為切入,村民參與宋代集市、露營等鬧市業態經營。
看效果 新“流量”如何轉為新“留量”?
“從開園到現在,接待游客已超過80萬。旅游總收入2.08億元。”卓筒井鎮黨委書記宋羽告訴記者。在帶動村民增收方面,村民可用資產土地流轉、閑置房屋出租、就近就業務工、庭院經濟等多方面實現收入增長,遠高于原來種田,果樹的收入。“村民收入更多元,今年有望人均增收6000元。村集體經濟估算可由10余萬元增長到110萬元以上。”宋羽說。
他透露,目前宋井桃源已獲得省級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稱號,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為了更好地留住客人,宋井桃源還在積極打造溫泉酒店、民宿等,同時開發近百種文創產品。在業態方面,保證一月一節,并籌備燈光秀、電子煙花秀、無人機表演等,增加游客體驗感。
宋羽告訴記者,下一步將緊緊圍繞引流量、興業態、提品質、增內涵、建機制五個方面持續挖掘文化,提升運營水平。
從“一張白紙”到農文旅融合“田園牧歌”,宋井桃源的打造是大英縣推進“文旅興城”的一個實踐縮影。當前,大英縣正以中國死海、絲路奇幻城、浪漫地中海、卓筒井遺址公園四大特色文旅IP及東方生態博覽園、郪江濕地公園等景區為支撐,積極挖掘本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文旅產業發展新增長極。(行進涪江聯合采訪報道組成員 綿報融媒記者 蘭建春/文 陳冬冬/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