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漁民轉型為水產養殖工人
每天清晨,鹽亭巨龍鎮退捕漁民一早便前往西部水產園區開始新一天的工作。近年來,巨龍鎮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長江禁捕退捕的決策部署,通過轉產轉業、優先提供服務、跟蹤幫扶等方式,推動梓江漁民轉移“上岸”,持續做好退捕漁民就業工作。
□王峰綿報融媒記者陳元松文/圖
變捕為養“上岸”漁民變身產業工人
“最擔心的事是找不到工作,做了幾十年漁民,文化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就懂點水產知識。”就在南岳社區原漁民李小東因為禁捕而失業犯愁時,巨龍鎮農民工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和西部水產人事部員工找到他,希望他到西部水產園區參加鱖魚養殖工作。
西部水產園區規劃1.8萬畝,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梓江鱖魚”在此培育養殖,其中3055畝核心精養區位于巨龍鎮勝利村。近年來,巨龍鎮將培育壯大西部水產作為禁捕漁民轉產就業基地,設立養殖技能、綜合業務、電商孵化等崗位,切實解決退捕漁民就業問題。
“捕了一輩子魚,過著‘有一頓吃一頓的日子’,之前兒子吵著想買車,那時收入不穩定,沒能力買。現在有了新工作,收入穩定,每月工資5000元左右,家人對我這份工作特別滿意,感謝黨的政策好啊!”李小東高興地說。
授人以漁技能培訓促家門口就業
“以前由于捕魚的人多,又沒有實施天然水域魚類保護,所以魚越來越少,越來越難捕,日子越過越艱難……”巨龍鎮麻秧社區原漁民張釗說。
2020年全面禁漁后,張釗到鎮就業中心尋求幫助,希望能找到一份新的職業。“張釗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捕了一輩子魚,沒別的什么技能,這是漁民的共性。”便民服務中心主任余富永說,禁漁后,政府要做的就是讓漁民學會一門技能,讓他們離開江河后,找到新的職業,過上新的生活。
巨龍鎮在全鎮開展了退捕漁民去向意愿溝通工作,政府同企業一道梳理用工空缺崗位、組織開展老帶新差別化培訓,解決漁民就業問題。目前,退捕漁民已在迪澳制藥等企業上班。“通過培訓學會了操作技術,現在一個月有5000余元的收入,相當于以前捕魚一年的收入,還是政府為我們想得周到。”張釗滿意地說。
一戶一策點對點幫扶助力就業增收
“女子下半年就要上大學了,用錢的地方多,我就想找一個穩定的工作”。禁漁后,巨龍鎮梓水村退捕漁民張二說出了自己的就業要求。
自禁漁以來,巨龍鎮結合退捕群眾的身體狀況、技能情況、工作經驗等基礎條件,逐戶逐人制定就業指導方案,按照“一戶一策”的思路,幫扶干部上門點對點提供就業指導。
“我們通過摸排,把退捕漁民分成三類,一類是生活壓力小,不愿專業務工的;二類是希望就近務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三類是生活壓力大,需要穩定收入且工資高一點的。然后逐戶制定幫扶計劃,解決就業問題。”巨龍鎮就業中心工作人員趙鵬說,“像張二,因為有大學生要供養,我們就幫助他聯系上海造船廠,那邊工資更高些,這樣解決了他的經濟壓力,一戶一策的措施切實解決漁民就業問題,實現了轉移就業,增收致富”。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