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關心,表示要廣開就業渠道,幫助支持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奮斗去實現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價值。國家對就業有信心,大學生更要有擔當,應對標就業需求,提升專業技能,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敢于以創業帶動就業。
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議。比如擴大企業就業規模、拓寬基層就業空間、支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也提出控制招生規模,高校要加強課程改革,培養供需對路的人才。還有企業降低招工門檻,盡量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但真正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大學生自己要敢于擔當,自立自強,主動做好職業與學業規劃,堅持就業導向,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工作本領,對標市場需求,提升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這才是破解就業難的“關鍵棋”“牛鼻子”。
學生有本領,到哪都吃香。俗話說得好“一分錢一分貨”。企業不是公益單位,不可能招聘一些“假才子”“低能兒”做慈善。企業是一個經濟體,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需要的是有專業技能的人。這告誡大學生不能只唯文憑和學位,而應把學業和職業統籌起來規劃,帶著市場需求多進實驗室,多參加項目鍛煉,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參加工作實習,來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工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實現“破繭成蝶”。
大學生轉觀念勇到基層,既能拓寬就業渠道,也能滿足基層需求。當前的大學生基本是“00后”,很多人在父母、老師的關愛中生活,在教室教材中成長,對基層工作缺乏情懷。恰恰基層就業空間廣闊,社區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會工作、司法輔助等亟待人才,“三支一扶”、農村特崗、西部計劃等虛位以待。當前,鄉村振興最缺什么?人才!如果能在讀大學期間利用假日假期,走進農村,走進農民,投入到“三農”實踐中,畢業后勇于成為農業經理人、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新一代鄉村企業家、農村電商人才、鄉村工匠、農民工勞務輸出品牌經理人、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鄉土網紅直播人才……帶領家鄉父老成立產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鄉土特色產業,投身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美鄉村建設中,既造福鄉梓,也實現了就業。
大學生年輕的血液充滿創新創業的激情。大學生如能主動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就能以賽促創、以賽促學、以賽促業;如能用好政府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免費場地、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就能以創業帶動更多大學生就業;如能主動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從小處著手,在“專、精、特、優”的細分市場創業,發揚“工匠精神”,這何嘗不是一些新的就業之路呢?(賀平)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