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邁向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對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意義重大、作用深遠。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既注重保障公民發展權益凸現個體性,也注重實現共同富裕,注重凸現全民性。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益探索,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實踐。
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既要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規律,繼承和發揚過去好的做法,又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做到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要把握遵循貫通其中的一般性規律。所謂創新,就是要深刻認識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過程的開啟、深化和發展,有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合理性,有獨特的生成邏輯,即理論之根、實踐之源、文化之脈,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過程的路徑邏輯,在理論之根、實踐之源、文化之脈三個維度中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必須深刻學習領會、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切實找準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著力方向。一是要推動文明培育走深走實。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優化“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載體,運用“線上+線下”“大屏+小屏”“長廊+小品”等多種形式,在全社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二是要推動文明創建見行見效。要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引領帶動、一體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既對標對表定性定量抓任務落實,又用心用情著眼著力抓文明素養,堅持以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主線,推動形成環境新面貌、文明新風尚、精神新狀態、思想新自覺和城市新進步。三是要推動文明實踐出新出彩。正確把握文明實踐的基本屬性和價值取向,突出思想性,把深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進一步優化基層城鄉文明實踐特色品牌質效,不斷拓展理論宣傳陣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突出實用性,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開展文明實踐,把鄉風文明融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方面,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不斷深化高價彩禮、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治理。突出群眾性,注重發揮群眾主體功能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自覺性積極性,探索“板凳會”“田間課”“口頭書”等鮮活生動、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突出志愿性,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做強做大志愿服務隊伍,積極扶持地方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建立完善“志愿服務+”模式,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