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游仙區政協匯智聚力,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
履職擔當出實招 集智攻關建新功
新橋鎮新龍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協商會”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省政協“同心共建現代化四川”專項行動的啟動之年。
對此,游仙區政協按照省政協“同心共建現代化四川”專項行動總體部署,堅持以“創特色、樹品牌”為出發點,服務區委七屆四次、五次全會戰略部署,植根專項行動助推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沃土”,廣泛發動政協系統和廣大政協委員,凝聚智慧力量,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打造游仙政協專項行動的亮麗“名片”。
“有事來協商”提檔升級工作推進會現場
精心部署繪藍圖
翻開2023年的區政協工作日歷,任何行動都圍繞著一個“主旋律”——“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專項行動。
“主旋律”如何確定?“今年以來,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帶頭進行專項行動選題調研18次,各委室深入走訪科研院所5家、委員100余名、企業80余戶、群眾200余人,深入了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認真分析‘短板’。”區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過走訪調研,大家一致認為游仙區作為中國科技城核心區和綿陽市主城區,中物院、五八所、六二四等國防科技資源富集、人才薈萃,具備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天然優勢”,區政協確定“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為全區政協系統專項行動主題。
目標確定之后,如何部署?今年以來,區政協全面落實區委“緊扣‘三大目標’,實施‘三大戰略’、開展‘三大攻堅’,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決策部署,圍繞服務游仙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匯聚各界別、各方面力量,助推科技創新、制造升級、城鄉融合、民生改善,助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奮力寫好中國式現代化游仙篇章。
同時,區政協對標對表專項行動,進一步細化梳理全年工作,形成“1條主線、5項重點、7個方面”的時間表、任務圖,明確責任主體、目標要求、實施方式、完成時限,實行項目化推進落實,開展每月匯報、季度盤點、半年總結,提升履職質效。
“我們通過建立專項行動組織領導、工作推進、條件保障等制度,確保專項行動有序有效推進。”區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石馬鎮政協委員聯絡站愛心助學捐贈儀式
瞄準目標見實效
今年以來,在開展專項行動中,區政協齊眾心、匯眾力、聚眾智,努力匯聚“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的強大合力。
向外——組織政協委員赴梓潼“兩彈城”,開展“國防科技·強區有我”教育;區政協主要負責人帶隊到粵港澳大灣區、成渝西、京津冀聯絡處考察調研,積極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依托區在外人才聯誼會引進“國科創同”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
在內——舉辦區政協常委專題履職培訓班,對“專項行動”進行研學培訓;組織委員圍繞梯次培育“鎮園之寶”界別協商,提出“整合資源拓展政策空間、暢通渠道助推產業配套”等務實建議9條;召開“同心共建”專項行動·惠企政策宣講會,邀請區財政、稅務、自然資源等11個區直部門,集中宣講減費降稅、融資政策、人才引進等20多項助企惠企政策。
自此,區政協在助推項目招引、營商環境建設、市場主體培育、社會事業發展等多方面提供了“政協方案”,形成“領導帶頭、委室牽頭、先進領頭、委員出頭”的工作格局。
觀之這一年,區政協的“成績單”已是碩果累累:區政協評選表彰的“十大標兵委員”擔當起了“專項行動”的“排頭兵”,在各自領域為“專項行動”盡心盡力,獻計謀策50余條;政協委員任職或創辦的企業,在游仙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獲得表彰獎勵;區在外人才聯誼會會長陳杰被聘為游仙區“招商大使”;采納委員建議組建的激光技術、核技術應用、航空與燃機3支特色產業招商引資青年突擊隊受命出征;全區政協委員參與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產業園、航空產業園等的建設情況調研視察近500余人次,提出意見建議近100條;開展小枧鎮遇仙村農旅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市、區政協同題小微協商成果轉化落地,協商到位資金近500萬元,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區政協召開“同心共建”專項行動·惠企政策宣講會
團結奮斗齊發力
8月7日,在區政府與區政協聯席會議上,大家共同聽取上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政協工作及“同心共建”專項行動開展情況和下半年重點工作通報。4名委員代表就“培育民營經濟”“科技創新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作了發言,相關部門現場回應委員意見建議。
除此之外,區政協按照具體化、項目化、品牌化的工作思路,將《年度工作要點》細化為55個具體項目,精心組織各屆別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開展調研視察和協商活動,形成《關于推進核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等系列調研視察和協商報告。
同時,區政協機關開展“游仙發展·擔當篇”“游仙發展·集智篇”系列專題討論,聚焦“履職擔當”“集智攻關”主線提出對策建議132條;開展小微協商成果落實“回頭看”,開辦“十大標兵委員”分享履職故事匯等,今年組織委員開展“愛心助學、助醫、助困”累計捐贈金額近20萬元。
如今,區政協完善了“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建成委員聯絡站12個、委員工作室3個,成立村(社區)協商議事會61個,推進“有事來協商”提檔升級,今年累計開展“小微協商”活動近30次,切實紓民困、解民憂、惠民生,助推基層社會治理。高標準建設區政協在外人才聯誼服務中心和委員之家,進一步用活用好區政協在外人才聯誼會“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獨特優勢,深入推進在外人才聯誼招商活動。建成區政協詩書畫院,常態化開展創作筆會、基層采風、主題展覽、藝術文創等活動,豐富政協履職內涵,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團結聯誼,提升文化軟實力,為同心共建現代化游仙不斷貢獻更多用得上、落得下的智慧和成果。
“通過協商平臺的搭建和運用,委員下到了基層、工作干到了基層、制度落到了基層,增強了政協履職的開放度、融合度、活躍度,提升了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參與感。”基于實踐,區政協委員們對創設履職載體頗有感觸。
(綿報融媒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