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綿陽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勤代表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李勤在向大會作報告時說,2021年,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在人大有力監督、政府大力支持、政協民主監督下,全市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各項工作取得新發展新成效。
2021年 綿陽法院成績斐然
全市法院共審、執結各類案件84913件,同比上升12.7%。其中,市中級法院審、執結9299件,同比上升11.93%。全市法院32個集體獲得省級以上表彰,游仙區法院獲評全國法院黨建先進集體,江油市法院獲評全省政法先鋒,平武縣法院審理的1件刑事案件獲評全省“十佳庭審”。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全力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精準服務科技創新發展。設立綿陽科技城新區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發揮知識產權審判激勵創新引領保障作用,審結知識產權案件367件,發布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全力保護企業創新成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制定《知識產權侵權糾紛適用懲罰性賠償指導意見》,依法提高損害賠償標準,在旭虹光電科技公司與AGC株式會社不正當競爭案中,依法判決AGC株式會社賠償1050萬元。主辦“服務保障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司法論壇”,與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簽訂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凝聚三地法治力量和司法智慧,服務成渝綿“創新金三角”高質量發展。助推中國科技城建設,開展服務中國科技城高質量發展司法調研,形成《服務保障綿陽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構建“1+3”司法保障體系。
積極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認真貫徹《綿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標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將法院牽頭的“執行合同”“辦理破產”“保護中小企業投資者”重點指標納入審判質效評估體系,推進長效機制建設。堅持各類市場主體法律適用、法律責任一律平等,依法審結民商事案件55171件,涉案標的215.25億元。建立企業大調研大走訪長效機制,實地調研企業、行業協會151家,解決涉法涉訴問題57個,助推企業提升法律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善意文明執行理念,依法適用“活封活扣”等強制措施,通過執行調解和解方式結案3414件,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動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圍繞服務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破產審判“四項機制”,常態化推進破產案件府院聯動,大力提升破產辦理效率,依法審結破產案件27件,重組企業12家,工作經驗獲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肯定推廣。
持續鞏固三大攻堅成果。落實落細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司法政策,妥善審結農村土地承包、鄉村環境整治、鄉村旅游等案件308件,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發展。圍繞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依法審結金融借款、證券票據等金融類案件4629件;嚴厲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依法審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48件,助推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依法審理涉環境資源案件27件,對13名被告人適用巡河值守、補栽補種等懲罰措施,最大限度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在平武縣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法庭,與寶雞中院等11個法院簽訂嘉陵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框架協議,推動環境資源司法一體化保護。
忠實履行審判職能 助推平安綿陽法治綿陽建設
依法懲治刑事犯罪。嚴厲打擊嚴重暴力犯罪,依法審結殺人、傷害、強奸、搶劫等犯罪案件190件,嚴重暴力犯罪案件呈連續下降態勢,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審結走私、販賣毒品等涉毒案件193件。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審結相關案件58件,其中6人涉回收、煉制、售賣“老油”違法犯罪被依法懲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5件,重刑率達33%。保持反腐高壓態勢,依法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犯罪案件38件。與市紀委監委聯合開展職務犯罪庭審警示教育,從嚴控制職務犯罪減刑假釋,彰顯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
積極推動依法行政。妥善化解行政爭議,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辦結行政訴訟案件1137件、行政非訴案件182件。堅持將釋法說理貫穿裁判始終,以撤訴、和解等方式結案172件,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審判良性互動,組織公務人員觀摩庭審12場,赴行政機關、市委黨校開展執法講座5次。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常態化,全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提升至82.13%,確保行政相對人能“見官”“問政”,更能“信官”“息訴”。在全市范圍內實行一審行政訴訟案件相對集中管轄,發揮集中管轄專業化優勢,推動行政審判統一司法標準、促進司法公正。
深度參與社會治理。主動融入市域社會治理格局,借力全市解紛力量,成立矛盾糾紛訴源治理聯合調解中心,全年調解矛盾糾紛3689件,同比增長174%。優化人民法庭布局,實質化運行鄉鎮法官服務站86個,開展巡回審判2100余次,持續增強鄉村司法供給。注重少數民族地區矛盾化解,借力少數民族頭人、基層網格員力量,建立“羊角花調解室”等特色調解室,調處矛盾糾紛3514件,有力維護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著力減少衍生案件,出臺《判后答疑實施細則》,將判后答疑作為案件審結“規定動作”,促進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建立走訪敗訴當事人長效機制,全年走訪863人,解答法律問題561個,讓勝訴者贏得清楚,敗訴者輸得明白。2021年,全市法院審結案件服判息訴率上升至94.47%,訴源治理成效全省排名第一,工作經驗在全省法院工作會上交流。
堅持人民利益至上 積極回應人民多元司法需求
強化民生權益司法保障。準確適用民法典,審結教培、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領域案件1921件,真正做到既把案件判公,更把人心判暖。優化家事審判方式,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3018件,會同相關部門推行反家庭暴力工作,審結針對婦女兒童的暴力、虐待、拐賣等犯罪案件71件,及時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2份,為受害者筑牢人身安全“保護墻”。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妥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1648件,常態化開展涉農民工工資案件專項執行,追回勞動報酬9561萬元。積極推動平安校園建設,參與防治校園欺凌工作,依法審理“校園貸”、校園傷害案件3件,并帶著案例講好法治課,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全力兌現當事人勝訴權益。持續推進“司法大拜年”等專項行動,開展涉金融、涉黑惡等執行案件集中攻堅,全市法院執結各類案件34923件,執行到位20.92億元。深化執行聯動,與公安部門創新開設車輛查詢服務站,實現全市法院足不出戶查控涉法車輛。強化智慧執行,創新“電子封條”遠程查封等新舉措,推行司法拍賣VR云看房、新媒體直播等新手段,案件執行效率大幅提升。突出執行工作強制性,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3342例,限制高消費18819人次,采取強制措施89人,判決拒執犯罪13人。開展信用承諾和信用修復,引導被執行人自動履行案件1351件,最大程度激發失信主體守信意愿,工作經驗被省法院肯定推廣。
優化便民司法服務體系。出臺《“提升群眾滿意度工程”實施方案》,全面推進26項司法便民服務,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升級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立24小時自助法院,提供全時空、跨區域遠程自助訴訟服務。全年網上立案35016件,跨域立案259件,實現訴訟服務“零時差”。構建普惠式便民訴訟服務體系,開設特殊人群綠色窗口,建立適老訴訟服務機制,對涉75歲以上老年人案件,一律就地開庭,切實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取消申請執行、申請再審需提供生效證明規定。健全訴訟服務跨地區、跨領域協作機制,82家第三方機構進駐法院,提供免費法律援助、公證咨詢等服務9836次。推進駐村法官、雙向派駐機制,推動人民法庭由過去單一“注重辦案”向“辦案與治理”并重轉變,工作模式被省法院肯定推廣。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識別程序,充分發揮司法裁判教育、評價、指引、規范功能。維護執法權威,審結妨害公務罪、襲警罪28件35人,維護執法權威不容侵犯。弘揚社會正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懲網絡侵犯公民隱私和個人信息罪犯9人,警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廣泛開展普法活動,打造《每周法·劇場》等新媒體普法品牌,拍攝以案說法普法視頻52期,被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采用5期,主動回應人民關切,引導社會正能量。平武縣法院拍攝的《法暖焙茶香》等2部微電影微視頻獲全國第八屆金法槌獎。
深入推進改革創新 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強化審判權力監督制約,細化審判人員權責清單,開展“萬案大評查”,4223件案件納入“四類案件”監管,同比上升15.26%,確保放權不放任、用權受監督。將案件質量評查貫穿審判執行全流程,推行類案與關聯案件強制檢索和結果運用,檢索數量同比上升28.83%,推動案件裁判尺度統一。推進政法專項編制動態調整,對行政編制進行統籌調整,向基層一線傾斜,緩解部分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突出矛盾。
創新案件審判管理模式。面對繁重辦案任務,全市法院始終堅持質效第一,出臺《庭審及裁判文書質量“雙提升”工作方案》,開展雙優、雙差庭審及裁判文書評選,持續提升法官責任意識,提高案件審判質效。去年,全市法院案件發改率降低至0.58%,效果排名全省法院第一方陣。鞏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成果,嚴格落實庭審實質化要求,推動律師參與辯護全覆蓋,適用認罪認罰從寬人數1912人。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持續深化“接訴即答、接單即辦”便民服務機制,12368熱線接聽來電10636次,聯系法官到位率達100%。
提升智慧法院建設水平。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廣泛應用“非接觸式”訴訟服務,建成144個科技法庭,全市法院都能在線庭審、網上調解、遠程接訪;在律師事務所建立5個“云上參審室”,人民群眾“指尖訴訟”更加便利、更加多元。著眼全流程無紙化、智能化辦公辦案,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對一審民事案件減少紙質材料提交或現場確認程序,實現網上立案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的轉變,努力做到為公平正義提速增效。深化司法大數據研究運用,形成綿陽中醫藥產業法律保護建議報告,獲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全面從嚴管黨治院 鍛造忠誠干凈擔當法院隊伍
狠抓綜合素能建設。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舉辦“悅讀黨史”分享會、“頌紅色經典”詩歌朗誦會,開展黨史專題征文、黨史理論測試,舉辦慶祝建黨100周年司法成果展、法院榮譽授予日等系列活動,培樹毛靜等17名先進典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深入推進年輕干部培育“青藍工程”,創新完善干部綜合素能考察方式,注重在掃黑除惡、大要案辦理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淬煉干警、識別人才。
扎實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聚焦筑牢政治忠誠,統籌推進全市法院隊伍教育整頓,專項整治頑瘴痼疾,嚴格落實“三個規定”“三非”工作機制,填報干預過問案件情況614條。深度開展案件評查,組織全市法院對實名舉報、連續減刑等8類3萬余件案件進行全面評查,重點對涉信訪等8類72件案件進行集中走訪,對發現問題依規處置。積極總結提煉教育整頓經驗,“小經考堂”學習平臺、廉政家書家訪、案件評查處置、走訪敗訴當事人等工作獲中央第十四督導組表揚,工作經驗被省教整辦、全國教整辦肯定推廣。
錘煉優良紀律作風。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推進“清廉法院”創建,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建立干警“電子廉政檔案”,涵養風清氣正司法政治生態。創新離任人員提醒談話制度,讓失責必問責成為常態;建立“八小時以外”常態化監管機制,將廉潔防線由工作“大家”延伸至生活“小家”。加強法官依法履職保障,為18名干警頒發榮譽天平紀念章,對8名“年終結案大會戰”辦案標兵予以記功、嘉獎,增強法官職業尊榮感,以先進典型激勵干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自覺主動接受監督 推動法院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不斷增強接受監督意識,建立代表委員常態化聯絡機制,制發《代表、委員聯絡專刊》,隨時報告法院重點工作、重大案件,聽取代表委員意見建議,實現常態化溝通聯絡、全要素吸納轉化。主動向市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未成年人司法保護、訴訟服務工作、環境資源司法保障情況,不斷提升法院依法履職水平。健全意見建議整改落實機制,堅持采用“面復”方式,辦理代表意見建議2件,政協提案4件,反饋率、滿意度100%。深入貫徹監察法,自覺接受紀檢監察機關監督。依法接受檢察監督,辦理抗訴案件15件。強化司法公開,舉行新聞發布會、法院開放日等活動,庭審直播案件15779件,網上公開裁判文書66593份,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趙利賓)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