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報融媒記者 蘭建春
“改造后,整個小區環境好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停車漏水等問題了……”初冬時分,游仙區機關小區老街坊們站在樹下,講述著這幾年小區改造的新故事。家是溫暖的港灣,追夢的起點。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老舊小區改造始終放在全市民生工作突出位置,改造中堅持“辦法一起想、內容一起議、質量一起管、部門一起上、制度一起定”“五個一起”工作法,老舊小區改造取得明顯實效,2019年以來,全市1123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9.96萬戶居民受益,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宜居水平持續提升。
游仙區機關小區是綿陽小區中典型的“90后”——建于上世紀90年代,改造前,樓房外觀斑駁,配套不完善,居住環境水平逐年下降,許多固有的“老毛病”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鄰里和諧。如今,改造進入尾聲,整個小區煥然一新。
“師傅,馬上鋪瀝青了,和電梯出口銜接的位置再對一下哈。”這幾天,作為全流程“監工”,游仙區機關小區業委會的代表們和改造施工單位正仔細溝通完工前的各個細節。改造中,游仙區住建局、富樂街道和李杜祠社區為每個小區配備有“群眾監督員”,全程監督施工質量、進度、安全等問題,并邀請房屋建筑專家一起論證,幫助邊改造邊完善,少留遺憾。另一方面,“監督員”們也主動幫助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問題,搭建起溝通橋梁。為了迎接家園的新生,管理好“新家”,業委會還專門編印了業主手冊,提高大家的自覺性。
“老舊小區改造中,住建部門、街道社區共同堅持‘五個一起’工作法,引導居民自治,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理念貫穿改造全過程。”游仙區富樂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王波說。
據悉,“五個一起”是指:內容一起議,小區改什么,尊重居民意見,住建部門、街道、社區通過開壩壩會等方式,多方征求意見;辦法一起想,在設計單位之外,住建部門和小區各自邀請了巖土、防水、綠化、土建等專家來一起論證,協助社區居民“點菜下單”,解決小區“難點”“痛點”問題;質量一起管,業主代表作為行業監管、專業監理的補充加入工程監督,參與建設成果驗收,進行滿意度測評,讓居民從“觀眾”變為“裁判”;部門一起上,住建、教體、經信、民政等共同參與,在設施完善、管線遷改、特色打造、人文關懷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改造提速提質;制度一起定,改造后,小區業委會編印業主手冊等制度,加強后期管理。
游仙區機關小區的變化是我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2019年以來,我市堅持“支部引領、黨員擔當、發動群眾、小區自治”思路,對老舊小區實施一系列“換新”,墻凈了、路平了、景美了、燈明了、建筑新了、車位多了、設施齊了……實施中,通過“五個一起”工作法,將小區業主、街道社區、政府部門、承建單位、監理機構“串”成一條線,并貫穿老舊小區設計、建設(改造)、管理全過程,實現微改造的全閉環。
在這樣的共謀共建、共評共享模式下,2019年以來,全市1123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9.96萬戶居民直接受益,改出了居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2023年,我市還將改造443個小區,幫助4.27萬戶老舊小區居民受益,推動城區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雙提升。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