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賦能科技城新區高質量發展
城鄉齊綻幸福花 美麗界牌入畫來
安昌河綜合整治(二期)工程
迎著秋日暖陽,漫步于綿陽市安州區界牌鎮的安昌河畔,蘆花搖曳,水鳥蹁躚……放眼河對岸,塔吊林立,工程車輛穿梭其間……
安州區界牌鎮,面積31平方公里,總人口2.4萬,其中,納入科技城新區直管區10.88平方公里。因距場鎮下街不遠與綿陽市高新區永興鎮交界處有一界碑而得名。該鎮距綿陽市中心城區最近,交通便捷、商賈云集,素有安州“東方明珠”之美譽。
近年來,界牌鎮緊緊圍繞助推科技城新區(安州片區)建設,堅持黨建引領,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聚焦“三大板塊”攻堅,在抓生態穩經濟、抓好基層治理、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和綿陽科技城新區建設中碩果累累。
A生態打底 綠色發展扮靚宜居小城鎮
“如今的安昌河畔,太適合周末露營了。真想不到以前的‘爛河堤’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地’。”來自安州的露營“發燒友”張華對記者說。
目前,歷時兩年多的科技城新區安昌河綜合整治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濕地景觀讓人眼前一亮。作為新區重要的生態打底工程,安昌河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后,市民便多了一個休閑散步、觀景游玩的好去處。
“城鄉面貌是綜合實力的展示窗口,城鄉建設是拉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城鄉大地更是百姓生活的美好家園。”安州區界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雷剛如是說。
近年來,界牌鎮按照市、區城鄉環境綜合提質三年行動的工作部署,以“五清、四定、四化”為目標,重點開展六類專項整治行動,鎮、村、組三級聯動,著力打造整潔優美、和諧有序的鎮容村貌。
界牌鎮采取包村包片負責制,將全鎮劃分為86個整治路段,建立分管領導包村,駐村干部、各村(社區)“兩委”干部、組干部包片的責任機制,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圍繞“干凈、整潔、有序”的基本要求,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發動群眾、企事業單位廣泛參與,落實商家店鋪“門前三包”,對背街小巷、城鄉接合部、已征待建土地、房前屋后、河道溝渠以及老安綿路、遼寧大道輔道、裕都大道、鄉村道路等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整治、集中攻堅,大力營造“環境治理人人有責、美好環境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
天藍、地綠、水清、人和,人和是“終極目標”,而天藍地綠水清是留得住人的關鍵。界牌鎮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積極引導無法建設集中污水處理點的分散農戶新建和改造三格化糞池,實現農戶家中排放出的生活污水通過處理達標后再進行澆灌農作物,全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0%。近年來,界牌鎮先后斬獲“省級生態鄉鎮”、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國家衛生鄉鎮等殊榮,美麗界牌入畫來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B黨建引領 紅色情結構筑治理大格局
深秋時節,記者穿行在功能設施完善、治理得井井有條的白鶴林四期小區,陸續入住的居民在小區漫步,怡然自得的生活場景讓人倍感欣慰。
“目前,小區正探索實施‘五長五員’治理模式,將小區居民劃分為2個網格,并配備了網格長、街道長、樓棟長、單元長和聯戶長這‘五長’,激發他們在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規宣傳、民生事項服務、矛盾糾紛調處、日常事務監督中的作用。同時我們正在探索‘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力求能進一步提升安置小區服務效能。”界牌鎮派駐該小區的黨建指導員莫吉告訴記者。
“主動服務城市建設,是界牌鎮落實市、區部署的重要抓手。白鶴林四期是富安社區‘村改居’過程中典型的安置小區,我們只有破解了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主體不健全、治理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等難題,才能把小區治理好,才能更高質量推進界牌的城市化建設。”界牌鎮黨委書記何志高介紹。
白鶴林四期小區治理是界牌鎮加強社區治理、小區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富安社區通過構建聯動體系,深入推進“鎮-社區-小區”三級黨組織架構,落實駐社區單位、法官、檢察官等聯系社區“六個一”機制,開展好“雙報到”工作,制定服務項目22個,形成“共駐共治”工作格局;建立人大代表在安置小區民情驛站定點定時收集意見制度,探索“六聯動”觸角向小區延伸;建強議事平臺,成立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老何說事”等議事機構,搭建黨群共建、“紅色物業”、志愿服務等群眾參與的平臺,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
“社區問題多,究其根源在于治理混亂。”富安社區黨總支書記何祥實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區采取5方力量擴充服務圈,實現了黨建治理工作全覆蓋。
通過探索社區治理“135”模式,實行“社區經濟+治理”“就業+治理”“思想引領+治理”“自治+治理”“暖心+治理”,堅持分類治理、靶向施策,轉變社區服務思路,引導群眾融入城市,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共享治理成果,著力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C實干為要 金色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積極走村入戶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為群眾答疑解惑;為了讓群眾早點吃下“定心丸”,日復一日走進現場,加快安置房項目推進……這是安州區界牌鎮分管拆遷工作的人大主席費翔洲和鎮項目推進辦工作人員的日常。“目前界牌在建的三個安置房小區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之中,年底之前我們要確保讓900多戶村民拿到鑰匙。”項目推進辦副主任陽雄告訴記者。
近年來,界牌鎮黨委、政府聚焦區委“三大板塊”戰略部署,主動服務園區發展,把黨支部建在項目上,讓黨旗飄揚在征拆一線。充分發揮黨委在拆遷工作中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組建了以“項目負責人+駐村領導+村(社區)書記+征拆專員+黨員志愿者”構成的4支項目用地保障“攻堅隊”,成立工業園片區及河東新區臨時黨組織,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推動拆遷工作加速前進。今年以來,已開展征地拆遷項目20個、完成征地拆遷項目10個。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項目有8個,已順利交付950余畝工業、商住用地。
此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也是界牌鎮持續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村組交地、項目進場、協調糾紛”等環節對落戶企業開展對接、幫代辦服務項目,規范鎮村便民服務中心管理,推廣實施“一起來找茬”矛盾問題化解行動。開展“一網通辦”,做好惠企政策錄入,企業訴求處理不斷優化,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不斷提高。同時,界牌鎮在征地拆遷和群眾安置中還探索推行“6+3”監督模式,把好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關口,確保了征拆全過程政策陽光、程序陽光、結果陽光。“陽光照得見的地方,就是明亮的。我們干事創業也要將金色陽光的理念貫穿其中。”何志高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穩住經濟大盤方面,界牌鎮還搭建起貫穿企業設立、發展、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促進市場主體逆勢增長。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鎮工業產值達8.158億元,較去年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26500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210家,新增企業109家,其中個轉企13家。眾人劃槳力量大,眾手澆開幸福花。這些數據讓界牌發展更有“底氣”。
界牌鎮將繼續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蹄直追的危機感、功成有我的責任感,緊扣市、區中心大局,搶抓發展機遇,抓好大事要事,助推科技城新區建設高質量發展。(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郭成 校對:譚鵬 審核: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