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十年,砥礪奮進,氣象萬千。四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續奮斗,又全面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殷殷囑托,四川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多點開花發展鄉村經濟,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這里是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在水稻搶收后,村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鄉親們種下了川穹等中藥材,播下了來年豐收的希望。
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種糧大戶 王元威: 我們種植川芎一畝田正常情況下利潤能夠保持在1000元左右,種一季糧食種一季藥材。
“稻藥”輪作,除了能提高大伙兒的收入,更關鍵的是,還可以改善土壤質量。
今年,永豐村的水稻喜獲豐收,創下了畝產780.2公斤的新記錄。村里3100畝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就是糧食高產的密碼。6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在稻田旁,他囑托道,要嚴守耕地紅線,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過去十年,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四川全面實施“田長制”,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89萬畝。
如果說良田是糧倉“地基”,科技便是糧倉“支柱”。過去10年,我省通過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一項項糧食產量記錄被不斷刷新。9月3號,在漢源縣,“品香優秱珍”測產平均畝產達到了950.3公斤,創下四川一級優質稻高產新紀錄;9月18號,在大邑縣,“川康優2115”測產平均畝產達到了809.8公斤,刷新了成都平原麥茬機插優質雜交稻高產紀錄。
滿眼金黃,顆粒歸倉。經過十年努力,2021年,我省糧食產量達716億斤,比10年前增加了62億斤,新增產量可供1700萬人吃上整整一年。
同志們!嘿!起魚了!嘿!加油干!嘿!……
秋意漸濃,升鐘湖的有機魚又迎來了一年中最肥美的時節。收攏巨型漁網,漁民們也收攏了滿滿的希望。
南充市南部縣升鐘湖漁民 敬代猛:從以前起水價七八塊到現在十七八塊,魚的價格翻了一番,我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在南充,像升鐘湖這樣的有機水產品基地已經發展起了6.5萬畝。過去10年,我省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加快構建以川糧油、川豬、川魚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不斷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178個。生豬出欄量保持全國第一;中國每10斤菜籽油,就有3斤榨取自四川的油菜籽;每10瓶白酒,就有5瓶源自四川的酒窖。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3142.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661.9億元。
夜幕降臨,彩燈點亮。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景區好不熱鬧。2016年,依托絕美的自然風景,璀璨厚重的巴文化,宣漢縣開始打造巴山大峽谷景區,乘著這股東風,片區里的21個鄉鎮也駛上了以文旅開發促鄉村振興的的快車道。
達州市宣漢縣三墩土家族鄉大窩村村民 張桃:我們農家樂最多一天接待了80多桌客人,日子真的是越來越巴適。
截至2021年底,全省鄉村旅游景區已達1143個,當年,旅游接待達到4.66億人次,收入邁上3600億元新臺階。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鄉村振興的賽道上,大家各顯神通,又同步向前。曾經沉寂的鄉村重回生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2年的7001元增長到2021年的17575元。
今天,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沃野蜀鄉正在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上狠下功夫,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編輯:譚鵬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