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保障到位、全閉合防控…
“居家時光”很溫馨
一日三餐,每天花樣不重樣。為了滿足家里一老一小的營養,鄧小蘭和丈夫絞盡腦汁,翻遍了菜籃和冰箱。他們所居住的人和天地一期小區自進入重點管控狀態以來,網上辦公、輪流帶娃、合作做飯……一家人進入了溫馨的“居家時光”。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最幸福的飯菜肯定是老婆做的。”10月6日,在電話采訪中,面對丈夫的“吹捧”,鄧小蘭笑著告訴記者,除了老人之前囤的臘貨、餃子等食物外,家里的冰箱還裝著政府配送的菜、肉,前段時間也通過網上采購了一些,裝得滿登登的。這也滿足了她給家人做飯時的愿望,種類豐富、營養搭配。
“政府這邊在1號和5號配送了兩次。”鄧小蘭說,配送的生活保障物資有西紅柿、土豆、白菜、洋蔥、胡蘿卜、青椒和鮮肉,“太旺實了,塑料袋裹得嚴嚴實實的,光肉都有兩斤多。”
充足的物資保障,讓居家人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保障轄區重點管控小區(石橋鋪人和天地1、2期和美立方小區)居民基本生活物資供應,高新區制定了群眾生活物資保供應急預案,制作1550個“生活物資包”,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措施相關要求進行配送,全力保障小區1500多戶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在人和天地一期小區隔離帶內,由“雙報到”黨員和小區志愿者擔任的“大白們”,接過小區居民網購的物資,消殺后按照樓棟分揀靜置。“每天下午3點至5點,由志愿者們挨棟送過去。”穿著全套白色防護服的“點長”趙莉莉說,前段時間有些小區居民還網購了鮮米粉、美蛙魚頭等,不過小區內配送壓力太大,志愿者們也向大家提出了盡量避免采購這類物資的倡議。
“實在是忙不過來。”趙莉莉說,每天從早上6點半開始,一位醫生和兩位志愿者為一組一家一戶上門核酸采樣,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同時還要幫著收集垃圾下樓。
“來了來了,叫救護車再往前開點。”在美立方小區隔離帶外,“點長”母豪向小區里打了幾個手勢,轉身向其他志愿者連聲招呼。當天,小區一位住戶需要打第三針狂犬疫苗,收到消息經申請批準后,母豪叫來了疾控中心的救護車。醫生下車,對同樣被白色防護服包裹得嚴嚴實實的住戶進行登記后,將其扶上車。母豪則在稍遠處大聲提醒,“路上千萬不能下車,打完針了還是在這個地方下哈。”
據母豪介紹,小區管控各環節鏈條都是全封閉的,全力保障大家安全。志愿者幫助完成上門核酸采樣后,也要經過兩個通道脫掉防護服、兩次消毒后才能返回各樓棟繼續居家。
落實專人負責應急保供物資的供給、配送工作,多舉措確保日常生活物資保障到位,持續為居民提供既暖心又便捷的服務;繃緊防疫之弦,堅決執行全閉合防控措施,持續做好核酸采樣、居家人員服務,高新區重點管控小區正加快向常態化防控平穩過渡。
(綿報融媒記者 蔣煒 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封控區志愿者:
每天上下樓十幾趟 行走超兩萬步
10月6日凌晨4時50分,涪城區征地拆遷與舊城改造服務中心員工郭艷彬剛睡了不到5個小時,鬧鈴響了。他迅速起床洗了把冷水臉,匆忙趕往御營新城小區,他必須在5點多到達,與任智淵、張路、薛玲燕、胡子溪、吳亞威5人會合,一起為這個小區近900位居民服務。每天凌晨5點多,他們就得換上防護服、戴上N95口罩、手套和眼罩,開始一天的工作。
5日23時起,全市除已劃定的中高風險區、判定管控區外,其他區域解除臨時管控,煙火氣重回城市。但郭艷彬所在的涪城區疫情防控黨員干部突擊隊,400余人仍然堅守在風險區和管控小區里,他們中大多數人已連續奮戰一周。
“按原來的安排,我們分組行動,對環境進行消殺。”剛進入小區,6個人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郭艷彬和張路負責小區1-3幢的樓道、公共區域的消殺,他們背著噴霧器,從一樓爬到六椄,幾幢樓跑下來,“全副武裝”的郭艷彬渾身早已濕透,張路也是腿酸到不行。
“這是6幢王姐家的嬰兒奶粉、紙尿褲、新鮮肉菜;這是8幢黃大爺的降壓藥;這是9幢6樓租客陳先生的外賣早餐……“消殺完畢,物資一批批到達,6人來不及休息,低頭分揀物資,隨即開始每幢每層樓每家分發。此時,他們早已累得腰酸腿疼。
“要入戶做核酸了,物資到了!”隨著一聲喊,幾人迅速去門口接核酸采樣物資,然后將物資分發到點位上。下午,在吃飯和短暫的休息后,又開始環境消殺,期間還有一些居民的生活物資和藥品需要送、生活垃圾需要挨家挨戶收集轉運,每天上下樓十幾趟、行走超兩萬步已成家常便飯。
在左岸麗舍小區,薛麗雯等突擊隊員做著和郭艷彬等人同樣的工作,環境消殺、收集信息、分發物資、垃圾收集、消毒轉運……富御小區是個三無小區,共有18幢樓,住的大多是老人,涪城區文化館90后突擊隊員杜如新便在這里服務,同樣是6個人,和其他小區不同的是,他們還要承擔幫助采樣醫護人員錄信息的任務。小區有一位癱瘓老人,身邊只有一位女性家屬,因此,隊員們還要照顧癱瘓老人大小便。
在御營片區,這樣的突擊隊員比比皆是,他們穿上防護服,進入小區,便不能吃東西、不敢喝水,只有到晚上11時左右才能結束工作,回到酒店休息。
當疫情向好,城市恢復喧鬧,他們卻已經進入管控區一周。他們是負重前行的逆行者,是守護城市的無名英雄,他們傾盡全力,只為煙火氣早日回到綿陽每個角落。
(綿報融媒記者 彭雪 文/圖)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